金融時報︰拜登將對中更硬 防台灣遭染指
美國總統拜登撤軍阿富汗的決定,引發民主黨內對於「外交政策軍事化」的激辯。(彭博)
撤軍走得難看 欠黨內鷹派交代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美國從阿富汗匆忙撤軍,並引發當地逃亡亂象,重創美國的全球領導形象。英國「金融時報」廿三日引述分析指出,此次風波為美國民主黨帶來理念衝擊,尤其令崇尚民主、人權等價值,卻反對軍事介入他國事務的進步左派人士,開始重新思考「外交政策軍事化」的必要性。拜登如今也形同欠黨內「鷹派」一個交代,可能更堅定對抗中國和俄羅斯,阻止兩國染指台灣和烏克蘭。
民主黨進步派受衝擊 省思外交政策軍事化
報導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歷任美國總統中,最強烈呼籲對外用兵者不乏民主黨籍,韓戰、越戰、科索沃戰爭即分別在杜魯門、甘迺迪和柯林頓任內發動,旨在保護民主和人權免受共產與民族主義威脅,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徹底扭轉民主黨內氣氛,反對軍事介入的進步派愈發擲地有聲,歐巴馬和拜登均高喊「終結無止境的戰爭」入主白宮,這也是拜登從阿國撤軍的前因。
然而,伴隨美軍準備撤離而來的人道危機,以及後續的恐怖主義隱患,卻讓民主黨進步派陷入窘境。該黨聯邦眾議員馬里諾夫斯基(Tom Malinowski)表示,進步派必須明白,美軍干預有時確實弊大於利,「但我們仍是全世界的人民處於困難中時,唯一能夠求助的力量。」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執行長馮德納(Richard Fontaine)也認為,阿國風波將為美國是否該對外軍事干預帶來激辯,並指一旦阿國成為恐怖份子的庇護所,進而向全球發散,最可能的結果就是美軍再次出征。前總統歐巴馬二○一一年從伊拉克撤軍後,在一四年曾指伊斯蘭教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不足為懼,結果不到幾個月就被迫重新用兵。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外交政策專家萊特(Thomas Wright)表示,美國的阿富汗經驗可能強化拜登政府向盟友展示承諾的決心,並專注應對中國威脅。政治評論家克里斯托(Bill Kristol)甚至認為,拜登現在對黨內鷹派有「補償」心態,預期對中、俄政策都會更強硬,「他不想讓中國妄想侵犯台灣,也不想讓俄國對烏克蘭或頓巴斯(Donbass)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