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典範變危機中心?南韓戒嚴令引爆深層裂痕
12月4日在南韓首爾國會大廈前,抗議者集會要求總統尹錫悅下台。(美聯社)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南韓總統尹錫悅3日深夜頒布戒嚴令,舉國譁然。《紐約時報》分析指出,這項在短短6小時後經國會投票否決而撤回的決定,不僅震驚了期盼擺脫軍事干預陰影的南韓人民,更揭示了南韓社會深層的政治對立和潛藏的社會危機。數千名抗議者聚集在首爾街頭,要求逮捕尹錫悅,曾經的亞洲民主典範,如今卻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中。
尹錫悅於2022年以些微差距險勝當選南韓總統,這是自1980年代南韓結束軍事統治、開啟自由選舉以來,選情最膠著的一次。這場勝利並未賦予他強而有力的民意基礎,反而更像是對其自由派前任總統施政失利的反彈,而非對尹錫悅的熱烈擁戴。
政治履歷中,尹錫悅原為檢察官,曾以鐵腕手段調查多位前總統,包括自己所屬政黨的前領導人朴槿惠,並使其鋃鐺入獄。他專精於貪腐案件,也曾調查三星(Samsung)的領導人。然而,這種「清算前朝」的政治模式,正是加劇南韓政治惡鬥的根源。
在競選期間,尹錫悅以強硬的對北韓政策贏得美國支持,卻加深了國內的政治分裂。他主張強化軍事演習、嚴格執行對北韓制裁,並將南韓定位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他宣稱:「沒有力量支持的和平毫無意義」,「只有當我們有能力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並展現我們使用它們的意願時,才能避免戰爭」。
儘管南韓在商業、影視和音樂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長,但國內卻充斥著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矛盾。飆漲的房價、年輕人的就業困境、低生育率和人口老化等問題,都加劇了社會的焦慮。選民們將不滿情緒投射到政治對手、移民和女性主義者身上。
尹錫悅從一開始就面臨兩大挑戰:反對黨在國會掌握多數席次,且在4月的國會選舉中進一步擴大優勢,使其成為數十年來首位未能在國會掌握多數的南韓總統;加上他自身的低迷支持率,使其施政寸步難行。
2024年的國會選舉,對尹錫悅所屬政黨而言,原本是扭轉局勢的機會,卻演變成一場充斥著仇恨言論和相互指責的惡鬥。接連發生的危機和醜聞,包括萬聖節活動的踩踏慘劇、北韓的軍事威脅、醫療人員罷工,以及尹錫悅妻子收受名牌手提包的腐敗指控,都讓局勢雪上加霜。
左右兩派在社群媒體上互相攻訐,街頭抗議不斷,社會嚴重撕裂。左派抗議者批評尹錫悅的反女權政策、攻擊媒體,並稱他是「國家叛徒」;右派則將反對黨稱為「罪犯」、「親北韓共產黨」。
4月的選舉結果,使反對黨獲得數十年來最大的國會多數席次,許多南韓人稱之為「審判日」。然而,這也加劇了政治僵局,導致政府難以有效運作,無法解決民眾的訴求。
最終,尹錫悅頒布戒嚴令,聲稱要「保護自由的南韓」,但國會迅速否決。這場政治風暴已對南韓的民主體制造成嚴重的衝擊,也讓尹錫悅的政治前途充滿不確定性。南韓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有待觀察。
12月4日在南韓首爾街頭,示威者高舉寫有「逮捕尹錫悅」的標語。(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