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會大選在野黨勝出 無意要求「台灣代表處」改名
立陶宛「社會民主黨」黨魁布林克維修特表示,考量到經濟因素,要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改名並不明智。(法新社)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立陶宛國會大選第2輪投票27日落幕,在野的中左派「社會民主黨」(LSDP)成為最大黨,黨魁布林克維修特(Vilija Blinkeviciute)可望出任總理。布拉格當地智庫分析,LSDP應會在中國與台灣問題上採取「務實」立場,尋求與中國重新互派大使,但基於經濟因素,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包括要求「台灣代表處」改名。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28日報導,在國會全部141席中,LSDP的席次從原本的13席躍升至52席成為最大黨,黨魁布林克維修特稱這是幾十年從未見過的「歷史性勝利」,並表明該黨將繼續與2個保守派環保政黨、獲得14席的「為立陶宛」(DSVL)和拿下8席的「農民及綠色聯盟」(LVZS)談判合組政府。
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所屬的中右派「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TS–LKD)從49席減至28席,退居第2大黨。該黨黨魁、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已辭去黨魁職務。執政聯盟另2個政黨「自由運動」(LM)由13席減至12席,「自由黨」(LP)的11席則全軍覆沒。
布拉格專家組織「中東歐中國觀察家」(CHOICE)在國會第一輪投票後分析,立陶宛現任政府在外交戰略上從中國轉向台灣,儘管理念得到大多數在野黨支持,但作法遭到批評。LSDP勝選後,有可能改變立陶宛對中政策,以更務實態度處理中國和台灣外交問題。
立陶宛現任政府在任內允許台灣以「台灣」而非「台北」的名義成立代表處,中國隨後對立陶宛產品下禁令,並撤回駐立大使,將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LSDP在選舉期間承諾,將與中國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其中包括恢復互派大使。事實上,現任外長藍斯柏吉斯先前就暗示,有意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並指出立陶宛不再承受來自中國的經濟壓力,但改善雙邊關係並無實質進展。隨著LSDP可望執政,恢復與中國關係的前景似乎更有可能。
然而,由於立陶宛各黨普遍存有共識,即中國積極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立陶宛向來認為俄國可能帶給立國生存威脅性,因此LSDP預料將著重恢復與中國的外交接觸,而非廣泛的經濟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LSDP不太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包括要求更改台灣駐維爾紐斯代表處的名稱。雖然LSDP和潛在執政夥伴DSVL都曾批評允許「台灣代表處」成立的作法,但布林克維修特指出,考慮到加強與包括台灣在內廣泛印太地區經濟關係的潛力,要求台灣代表處改名並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