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短暫雨

臺北市 14-14 ℃

規模甚於恐龍滅絕! 32億年前「巨大肥料彈」撞地球助生命發展

南非「巴伯頓綠岩帶」(Barberton Greenstone Belt)古岩石中留下約32億6000萬年前巨大隕石撞地球引發海嘯、撕裂海床的化石證據。(路透)

南非「巴伯頓綠岩帶」(Barberton Greenstone Belt)古岩石中留下約32億6000萬年前巨大隕石撞地球引發海嘯、撕裂海床的化石證據。(路透)

2024/10/23 00:35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隕石撞地球事件,引發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不過,在更早的32億6000萬年前,也曾有更大的隕石撞地球,造成更大規模的毀滅,一份新研究指出,那次的災難其實扮演了「巨大肥料彈」的角色,促進地球早期生命的演化。

哈佛大學地質學家卓本(Nadja Drabon)21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發表報告指出,32億6000萬年前擊中地球的那顆隕石,釀成的全球性毀滅規模甚於6600萬年前那次,不過,隕石也為當時在地球生物界居主導地位、名為「古菌(archaea)」的細菌和其他單細胞有機體提供關鍵營養磷和鐵。

研究人員利用南非「巴伯頓綠岩帶(Barberton Greenstone Belt)」古岩石中留下的證據,評估該次隕石撞擊的影響,發現岩石中保存的有機物質地質化學特徵,以及海洋菌毯化石等充足跡象顯示,該次事件後,「一旦條件在幾年到幾十年內回到正常狀況,生命不僅迅速恢復,還蓬勃發展」。

這起撞擊事件發生在「古太古代(Paleoarchean Era)」,當時的地球與現在的模樣截然不同,撞擊地球的隕石更大、更頻繁。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哈佛大學地質學家諾爾(Andrew Knoll)說,「當時的地球某種程度上是個水世界,露出的火山和大陸岩石有限,大氣和海洋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也沒有有核細胞」。

撞上地球的那顆隕石是富含碳和磷的「碳質球粒隕石」,直徑約37到58公里,質量約是導致恐龍滅絕那次撞擊隕石的50到200倍,卓本說,撞擊後產生迅速而猛烈的影響,隕石攜帶龐大能量,使得撞上的任何沉積物或岩石都會被汽化,因而產生的岩石蒸氣雲和塵埃壟罩地球,「數小時內就使天空變黑」。

他指出,撞擊可能發生在海洋中,撕開海床、引發海嘯席捲全球,淹沒海岸線,「最後,大量撞擊能量轉換為熱能,大氣層被加熱到使海洋上層開始沸騰」,可能需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讓這些塵埃落定、大氣冷卻到足以讓水蒸氣回落海洋,這段期間,依賴陽光的微生物和淺水水域中的微生物會被消滅。

但是隕石撞擊也帶來大量的磷,這是攸關微生物儲存和傳遞遺傳訊息分子的營養;撞擊引發的海嘯將富含鐵的深水與淺水混合,提供鐵這個能量來源,創造出讓許多類型微生物生存的理想環境。

卓本說,「把這些撞擊想像成巨型肥料彈」,人們認為,隕石撞擊是對生命而言的災難和有害,「但是在32億年前,生命簡單得多」,微生物相對簡單又多功能,而且繁殖速度快,「地球早期生命在面對(隕石)巨大撞擊時展現了韌性」。

墜入地球的太空固體石塊或碎片,在大氣層中燒毀成為流星,劃過夜空。(歐新社檔案照)

墜入地球的太空固體石塊或碎片,在大氣層中燒毀成為流星,劃過夜空。(歐新社檔案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