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文字遊戲!北京廣用拼音翻譯 加強南海主權主張
中國為了彰顯對南海的主權主張,在用英語提及主權爭議的島嶼和礁石時,愈來愈常用漢語拼音取代原本的翻譯。突為共軍在南沙群島巡邏。(路透)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香港《南華早報》4日報導,中國為了彰顯對南海的主權主張,在用英語提及主權爭議的島嶼和礁石時,愈來愈常用漢語拼音取代原本的翻譯。專家指出,此舉符合北京的長期戰略,但不太可能對同樣聲索主權的南海周邊國家產生任何影響。
據報導,中國外交部和官媒在聲明和文章中大幅增加漢語拼音的使用,例如用「Nansha Qundao」(南沙群島)取代「Nansha Islands」。在中國外交部網站搜尋「Nansha Islands」的結果有超過700條,但在官方聲明中的使用頻率逐年下降,去年僅使用9次,且8月後幾乎不再使用。此外,「Nansha Qundao」過去也曾斷斷續續使用,主要是在2016年7月,北京拒絕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PCA)對南海主權大部分不屬於中國的裁決。
不僅如此,一直是中國與菲律賓關係緊張焦點的「仁愛暗沙」,北京自去年以來愈來愈常稱之為「Renai Jiao」,而非「Renai Reef」。菲律賓則稱「愛尤銀礁」。在中國外交部網站搜尋「Renai Jiao」的結果有近30筆紀錄,去年就出現14筆;反觀「Renai Reef」有近50筆紀錄,去年只出現4次。
至於在「人民日報」英文網站上,「Nansha Qundao」和「Nansha Islands」在2023年被交替使用,但「Nansha Qundao」的使用率大幅上升,在30筆紀錄中出現16次。近幾個月來,「新華社」和英語媒體「中國日報」也遵循類似路線。
海南省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丁鐸表示,英語名稱的改變是北京的「技術性調整」,使用「islands」(島嶼)和「reef」(礁石)等字詞來翻譯的做法已沿用數十年,而北京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使用漢語拼音,以進一步宣示其對南海的主張。不過,過去幾年出現各種翻譯的混用,造成了混亂,也招致中國學者批評。
關注南海情勢的美國史丹佛大學附屬「海洋之光」(SeaLight)計畫主任鮑威爾(Ray Powell)表示,愈來愈常使用漢語拼音符合北京的長期戰略,好讓中國的海洋主權主張觀念正常化。然而,這不太可能對北京的南海競爭對手產生任何影響,「中國的鄰國拒絕接受北京的措辭,甚至可能更加堅持採用自身措辭,以對抗中國擴張主義」。
北京過去多次為南海地物命名,以宣示其主權主張,上次是在2020年為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地物命名,其中包括25座島嶼、淺灘和礁石,以及55座海洋山脈和山脊,引起越南和菲律賓抗議。此外,中國官媒去年在英語文章中提及西藏時,也不再使用「Tibet」一詞,而是使用「Xizang」,來強調其主權。
抗議者1月24日在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辦公室外高舉「西藏去殖民化」標語。(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