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貪腐情況好轉?專家:選擇性反腐的政治鬥爭
中國在2023年度清廉印象指數為42分,排名從2022年的65降至79。專家指出,習近平其實是選擇性反腐,是政治鬥爭的辦法。(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林家宇/綜合報導〕國際透明組織(TI)30日發布「2023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數」(CPI),在180個納入評比的國家和地區中,台灣以67分位居全球第28、東亞第4,僅次於新加坡(83分)、香港(75分)和日本(73分)。報告直指全球打擊貪腐成效不佳,原因之一是自2016年起全球的司法及法治開始衰退,部分國家的專制主義崛起助長此一趨勢;民主國家方面,問題則在於監督政府的機制弱化。
CPI的評分是依據世界銀行、世界經濟論壇、私人風險及諮詢企業等13個資料來源經量化後得出,0分為高度貪腐,100分為極度清廉。丹麥本次以90分居首,連續6年世界第一。2至10名依序為芬蘭、紐西蘭、挪威、新加坡、瑞典、瑞士、荷蘭、德國、盧森堡。美國以69分排在第24。索馬利亞以11分墊底。
中國在2023年度清廉印象指數為42分,排名第79。和中國並列的還有巴林、古巴、匈牙利等國。美國之音(VOA)中文網報導,國際透明組織開始統一標準量化的2012至2022年,正好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權的10年重疊。在此期間,中國的得分從2012年的39到2022年的45,一路呈現平緩的好轉趨勢,但2023年下降為42分,排名也從65下降到79。
美國「資訊與策略研究所」經濟學家李恆青指出,將腐敗程度量化,就好像經濟學家在電腦上建立模型,去估量一家企業的市值,鮮少能夠精確反映實際情況。因此,清廉或貪腐印象指數並沒有太大意義,用這種方式很難準確評價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你腐敗與否,廉潔程度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應該從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看。」
李恆青認為,習近平過去11年的反腐運動,其實是選擇性的反腐,是政治鬥爭的辦法,「你看中國現在的這些腐敗案例,動輒就是上億(人民幣),西方抓的那些腐敗在中國都不叫腐敗。」
李恆青指出,用錢權交易或權力尋租的人,一定是附著在權力主體上,而這些人都必須要抓住習近平這棵大樹,「皮之不在,毛將焉附。大樹不能倒,這就叫黨性。」因此,所謂貪腐不貪腐已經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住政權,「我們的下一代才有繼續貪腐、繼續享受特權的機會」。因此,至少在這種狀態下,以清廉印象指數來解釋中國現在的問題,其實並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