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委會主席:中國經濟制裁可望利大於弊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見圖)今天向媒體表示,中國對立陶宛發展對台關係的反應過於激烈,但這顯然主要是針對國際社群,要向國際社群傳達訊號,切勿仿效立陶宛。(美聯社)
〔中央社〕立陶宛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帕維里歐尼斯今天說,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制裁措施可望為立陶宛帶來好處;立陶宛向中國出口高附加價值產品,涵蓋軍工業領域,而這些產品不難打入其他市場。
立陶宛國會外委會今天開會,決議支持政府對中國的作為,以及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所提出,透過27+1機制由27個歐盟成員國集體與中國進行政治、經濟合作並擬定相關計畫。
立陶宛今年以來因為退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允許中華民國政府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名稱含「台灣」的代表處等事件,與北京關係緊張,並遭北京以政治、經貿等手段強力施壓,雙方大使已被召回。
帕維里歐尼斯(Žygimantas Pavilionis)今天會後對媒體表示,長期來看,中國的「制裁」將給立陶宛帶來好處,「從捷克的例子就可略知一二」。
他說,立陶宛現在團結跨大西洋民主社群,相關國家對立陶宛表達政治支持,立陶宛則可將政治支持轉化為具體的經濟、金融和其他措施。
他說,美國、台灣及其他國家給立陶宛的實質支持最終將大過中國制裁所能造成的損害,而從數據研判,相關損害其實很小。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去年8月底不顧總統齊曼(Miloš Zeman)、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š)等人及北京施壓,毅然率近90人代表團訪問台灣,當時中國方面也揚言制裁。
根據捷克投資發展局(CzechInvest)至今年8月底、維特齊訪台一週年的數據,訪台行並未對捷克的外來投資數據造成顯著影響。CzechInvest投資及外國事務主管克拉托希維洛娃(Veronika Kratochvilova)也對外證實這點。
數據顯示,自1993年至2020年底,台灣總計為捷克創造2萬4000個就業機會,中國則為捷克創造4200個就業機會。同一時期,台灣對捷克的投資金額是中國對捷克投資金額近1.6倍。
帕維里歐尼斯今天接受媒體採訪時引用捷克相關數據。他說,立陶宛部分企業確實在出口中國遭遇困難,但其中具高附加價值的出口項目還有中國以外的市場可開發。
他說,立陶宛向中國軍工業供應具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目前出口也被迫暫停,但「我們知道這類產品可輕易賣到其他市場」。
他說,中國顯然相信透過制裁可讓立陶宛改變態度,但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事實上,中國的報復措施反倒讓立陶宛及其他中東歐國家更為正視供應鏈多元化及加強自由經濟體合作的重要性。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今天也向媒體表示,中國對立陶宛發展對台關係的反應過於激烈,但這顯然主要是針對國際社群,要向國際社群傳達訊號,切勿仿效立陶宛。
他說,中國此前即不滿遭立陶宛排除於第5代行動通訊(5G)資通訊及其他具戰略價值的投資領域之外。
不過,藍斯柏吉斯提到,無論立場差異,立陶宛試著與所有國家對話,也希望立陶宛與中國雙邊大使能儘快返回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