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熟不一定能生巧!最新研究推翻「1萬小時定律」

    「1萬小時定律」主張音樂家等各領域奇才皆是「熟能生巧」而來。圖為英國小提琴家查理.席姆(Charlie Siem)6月20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大皇宮登台演奏。(美聯社檔案照)

    「1萬小時定律」主張音樂家等各領域奇才皆是「熟能生巧」而來。圖為英國小提琴家查理.席姆(Charlie Siem)6月20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大皇宮登台演奏。(美聯社檔案照)

    2019/08/22 00:29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依循「1萬小時定律」加緊練習熱愛事務,相信有朝一日必成一方之霸嗎?最新科學研究恐讓你大失所望,因專家發現上述理論模型可能流於簡單化,即使修煉滿1萬小時,「熟能生巧」也未必成真,就算能「讓你昨天比今天更好」,也「可能不會讓你比鄰居還厲害」。

    「1萬小時定律」由美國暢銷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2008年大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提出,聲稱「1萬小時是成就偉大的魔法數字」,主張各領域專家皆經過1萬小時淬鍊,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搖滾樂團「披頭四」皆為明證。她的說法根據為1993年刊登於學術期刊《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的美國知名心理專家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研究團隊發表之論文:有成小提琴家及鋼琴家的1萬小時都在至少20歲以前達標,否定天賦的重要性,強調音樂家係由大量練習造就而成。

    但專精認知心理學的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心理科學系副教授麥克納馬拉(Brooke Macnamara)試圖推翻這些「深入人心」的論調,認為環境、基因與兩者交互因素,才是人類技能表現有所差異的關鍵。她與系上專家梅特拉(Megha Maitra)仿1993年那份論文的實驗設計來重新操作,請教授依演奏表現將受試學生分為優、佳、略差3組,每組13人,並請學生自評自身在教授規定以外還刻意練習的時間;但和艾瑞克森的研究設計不同,受試者這次不知研究目的與分組,不具「偏見」下,表現略差者自稱在20歲以前平均投入6千小時練習,表現佳和優的學者則皆聲稱花了1.1萬小時。

    麥克納馬拉因此認為,練習並非表現差異的主要原因,因菁英組成員間練習時間相差不多,他們實際獲取的技巧才是關鍵:在西洋棋上,可能是智力或工作記憶取勝;運動時,則可能取決於運動員的氧氣使用率。所有因素環環相扣。再以愛拉小提琴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樂於練習且相當專注,因為他不把這個任務看成苦差事。麥克納馬拉強調,瞭解練習導致的差異限度是重要的,「練習讓你昨天比今天更好,在大多數時間」,「但可能不會讓你比鄰居還厲害。或是你在小提琴班的其他孩子。」

    這份最新研究21日登上《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但艾瑞克森並不完全認同,稱麥克納馬拉雖複製了他的研究,優、佳兩組卻無客觀差異性,才會以為他們的練習時數相同,重申26年前研究成果的科學根據:健康人體處於刻意練習的緊張狀態時,其去氧核糖核酸(DNA)出現一堆基因休眠,非凡的生理機制就此啟動,「任何想要改善自身表現者,都可由這類練習獲得好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