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獲利篇〉金融獲利趨成長 資產利用效能低

2018/08/27 06:00

本國銀行家數與稅前盈餘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穀賤傷農、穀貴傷民」,商品價格的走高或趨低,會有利於賣或買的一方,金融監理機關或學界憂心銀行太多,主要是怕金融業因利潤不足而從事高風險的獲利行為,以致形成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雖然金融業這幾年的獲利趨堅,但相對於國際銀行,本國銀行的獲利能力確實值得憂慮,在考量規模後,公股銀行尤令人擔心。

金融業獲利穩定,去年突破5,500億元,本國銀行稅前淨利超過3,000億元,15家金控今年上半年獲利還達1,87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4成。不過,獲利的絕對數值雖增加,相對於經濟規模或是銀行總資產的比例,仍待突破,個別銀行差異尤大,部分銀行獲利遠低於標準。

受高成本及低收益雙重打擊 「銀行過多」衝擊獲利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17年4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分析歐盟的銀行獲利不高原因,除了壞帳外,還有銀行過多的問題,當銀行過度成長,太多銀行分食一定營收,條件較好的放款機會及平均業績均會減少;IMF發現歐盟各國銀行過度成長的狀況各有不同,有的國家是銀行總資產相對GDP的比例太高,有的國家的銀行集中在特定地區或著重相同業務,這些現象會伴隨銀行總、分行數量太多,雇用過量員工等,使成本提高、利潤降低。

ROA及ROE持續下滑 泛公股表現不佳

本國銀行的整體獲利雖維持在高點,但是「資產報酬率」(ROA)及「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卻已連續4年下滑,2017年全體本國銀行的ROA平均值不到0.7%,而ROE平均值(溫塞平均)甚至不到8%。根據中央銀行統計,占有銀行總資產約一半的泛官股銀行中,2017年ROE台銀為3.97%、高雄銀行3.57%、合庫7.67%、華銀7.71%、台灣企銀7.73%,資產規模較大的民營銀行中,永豐雖僅有7.09%,但大都在10%以上%。

IMF將ROE低於8%歸類為獲利不佳的銀行。我國銀行ROE在1990年曾高達20.79%,不過,在官股占比遠超過50%的當時,並非銀行經營效率較高,而是受到保護的關係,享有一定的寡占利益,與今日的中國銀行業頗有類似。

國內金融業獲利雖穩定 但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我國銀行獲利起伏與新銀行開放有一定關係, 財政部在1991年6月26日公布核准大安、萬泰、遠東、大眾、亞太、中興、萬通、玉山、聯邦、華信、寶島、富邦、中華、泛亞及台新等15家新銀行成立,隔年再核准安泰銀行成立後,因激烈競爭,本國銀行的ROE在2003年已降為2.8%。資產報酬率則由1990年的0.9%平均水準降至2003年的0.2%。經過金改及整併問題金融機構後,才再逐漸提高。

泛官股銀行總資產約占本國銀行半數,但近20年不論景氣好壞,績效表現多不如民營銀行。2002年國銀虧損近1,100億元,九成歸於泛官股銀行;近幾年的盈餘,則不到國銀獲利的4成。

從長期數據看,除非遇到經濟或金融危機,整體金融業的獲利有溫和上升趨勢。我國因最近30年有新銀行大量申設及幾次金融危機,而有較大波動;若以美國較長數據觀察,商業銀行整體獲利呈上揚走勢,不論銀行數量有無大量縮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