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買賣糾紛掩飾詐欺?法官:生活經驗可釐清

台中地方法院的法官認為買賣糾紛與詐欺兩者界線模糊而不易釐清,但還是能生活經驗中,把用「民事債務不履行」掩飾的詐欺行徑挖掘出來。(資料照)

台中地方法院的法官認為買賣糾紛與詐欺兩者界線模糊而不易釐清,但還是能生活經驗中,把用「民事債務不履行」掩飾的詐欺行徑挖掘出來。(資料照)

2024/06/22 05:30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台中市劉姓女子多次於網路「代購」低價商品,收到錢卻不寄貨,更以買賣糾紛掩飾詐欺,踢鐵板被判刑;購物詐欺與民事的買賣糾紛,到底如何區別?台中地方法院審理劉女被告詐欺案有一番闡述,法官認為兩者界線模糊而不易釐清,但還是能生活經驗中,把用「民事債務不履行」掩飾的詐欺行徑挖掘出來。

法官於判決書中強調,一個人是否有刑法的詐欺犯意,因這種意圖深藏於行為人內心之中,不易探知,因此,刑事的詐欺犯罪,與民事的債務不履行(不寄貨)界線常模糊不清,這也讓騙子能用此理由躲避刑事責任。

法官強調,騙徒的手法可區分為二,其一為「締約詐欺」,用詐騙手段讓對方(買家)約定一個客觀上顯失均衡的契約,例如賣家根本沒貨,卻要買家先匯款,再用各種理由不寄貨,這種行徑與遇到不可抗力因素不同,例如疫情導致港口封閉,前者是詐欺,後者是無法履約的民事糾紛。

第二種型態是「履約詐欺」,法官強調,騙徒始終沒有履約寄貨的真意,此型態又有兩種,第一種是「純正的履約詐欺」,例如賣家廣告賣高檔皮包,被害人匯款後,卻寄低檔皮包應付,第二種是「不純正履約詐欺」,例如賣家只要騙錢,根本就不打算交貨,至於如何判斷?法官強調,偏重由行為人(賣家)拿到錢之後的作為,反向判斷是否有詐欺惡意。

以劉女的案例觀之,她手上沒貨,還用媽媽的帳戶,請買家先匯款,她把錢領光,不寄貨又失聯長達半年,被告後再瞎掰同學捲款失聯等搪塞,已符合上述「締約詐欺」與「不純正履約詐欺」,法官據此判決有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社會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