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法院的課題 憲法學者:亞洲政府重經濟輕人權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律系教授陳有利認為模擬亞洲人權法院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記者吳政峰攝)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前大法官許玉秀有感於全世界各洲多有區域型的人權法院,唯獨人口最多的亞洲沒有,不利人權整合,恐生衝突,去年發起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的設置,邀請多名國際知名的法學界與實務界代表於26-28日到台開庭,審理邱和順案,其中,憲法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律系教授陳有利認為,在亞洲成立人權法院要面臨的課題,就是各國政府重經濟輕人權。
陳有利從歷史角度分析,亞洲除了中國、日本、泰國未被殖民,其他國家都曾遭到侵略殖民,外來觀念與當地文化相互交疊,一層又一層往上累積,形成複雜的史觀,各國間的歧異越來越大,整合自然就越不易,現多在貿易上交流,政府也多重視經濟而輕人權,遇到他國對自己的人權有意見時,立刻出現抗拒心態。
陳有利指出,亞洲國家好不容易脫離殖民,獲得政治自主與實體獨立,難以再接受他國對自己的指點,也吞不下這口氣,不過,如果國家間要經濟合作,勢必要面對人權議題,這次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區域多個國家如何平等對待本國與外國人,就須要一個跨國的對話平台形成共識。
陳有利舉例,菲律賓、印尼、緬甸對外輸出移工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大量勞工跨國流動的經濟行為,各國政府若不重視這些人的人權,可能喪失合作機會;此外,還有女人、孩童、商務等人權,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亞洲宗教信仰多元,是否可能成為成立人權法院的絆腳石?陳有利認為,大部分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只要用現代的立場去解讀宗教的精神,不要侷限於數千年前的經書,宗教不會成為整合的阻礙;但他強調,對於人權的認可應以「好壞」區分,而非「東方西方」看待。
至於有些國家以「公共安全」限縮人民的言論自由或集會權利,陳有利表示,這要看國家的政策選擇,某些時候或許真的是為了避免事態擴大,但若不是呢?人民有權利質問政府嗎?他指出,每個國家對人權的看法或許不一樣,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能每次都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要採取限制時,應向國民說明「為何這樣做」。
雖然目前只是模擬亞洲人權法院,非正式組織,但陳有利認為,只要民間一直運作,政府一定會看到人權法院存在的必要性,數年後,或許有機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