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網安協議 專家質疑成效
次歐習會中,中美針對網路攻擊,特別是網路經濟盜竊問題達成初步共識。(路透資料照)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此次歐習會中,中美針對網路攻擊,特別是網路經濟盜竊問題達成初步共識,強調兩國政府都不會主動從事網攻竊取智慧財產機密,同意加強相關案件的調查和訊息分享,也同意建立打擊網路犯罪的對話機制。未來應針對國際社會網路空間,探討推動制訂合適的國家行為準則。
美仍強調會制裁網路罪犯
但紐約時報指出,網攻性質難比擬具體的核武,雙方又沒有提出明確作法,專家普遍認為目前雙方想限制網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難怪歐巴馬特別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和習近平達成原則上的共識,但又表示美國會動用一切其他工具來追捕網路罪犯,暗示經濟制裁仍是會動用的武器。
專家看衰該協議,首要理由是,網路武器不像飛彈,前者只要彈指之間就可創造,又容易隱藏,如美國花了一年才查出聯邦政府人事管理局(OPM)遭駭案係由中國駭客所為。
其次,「愛國駭客」、犯罪集團、恐怖份子,甚至青少年都能掌握網路武器,不像核武時代,美國並沒有獨占網路這門技術。因此,歐巴馬政府也承認,要讓網攻議題與中國達成如氣候變遷般明確的協議,事實上難以想像。所以,這次雙方初步「協議」─建立「熱線」,可能僅是限於國土安全部與司法部,而非白宮與網路司令部。
不過,這次雙方有基礎共識仍算有進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路項目負責人劉易斯表示,經濟間諜案的數量是可以計算的,他與美國情報圈也相信,中國這次轉變,也許是受到北韓網攻索尼影業的影響,此案例代表駭客根源仍然可被找到。同樣地,涉及二○一三年智慧財產竊秘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最終至少五名軍人遭美國起訴。
但紐時強調,對美國來說,若「攻擊性網路權力」受限過多,也會有不良影響,他們相信美國就是透過網攻伊朗的核子設施奏效,才逼伊朗走上談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