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家專欄》 對第一次江陳會的反思
到目前為止,兩岸情勢的發展證明了樂觀主義者的觀點正確。海基會與海協會已重新開啟對話。以此為基礎,台灣方面僅僅重申支持九二共識,而北京方面則不反對馬英九總統所提出一中「各自表述」的主張,儘管「各表」與「一中」之間的關係有些模糊。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已於六月十二日、十三日,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舉行會談。雙方並就週末包機及開放陸客觀光等議題簽署協議。這兩項協議的大部份內容確實是由民進黨政府所完成,但卻要等到馬英九勝選、兩岸政治氣氛改變後,協議草案才能變成獲雙方正式簽字的協議。
兩岸會談有了好的開始,但這也僅是開始而已。在目前的階段,雙方應對初步獲致的成就感到滿意,不過仍該謹記兩岸已經展開了漫長且複雜的重新交往過程。雙方都抱著高度期望,但路上仍存在許多危險。南韓總統李明博最近的遭遇,剛好證明了國家領袖忽略這些危險、又無法滿足選民期待時的下場。
在本質上,兩岸重新交往的過程應該是以漸進互動的方式進行。過去十五年來,海峽兩岸的互信與共識已嚴重衰退。隨著雙方日漸認定對方威脅到己方的根本利益,兩岸的互不信任形成了惡性循環,並各自採取以這些恐懼為基礎的政策。中國持續擴建軍力,目的是要嚇阻他們心中的台灣獨立計畫。台灣領袖則不斷強調台灣主權,以對抗他們眼中的中國宰制。雙方這些舉動又進一步強化了對方的防禦機制。
化解兩岸猜疑 無法只靠談判
現在馬英九總統已正式上任,兩岸重啟對話又獲得了良好的初步結果,兩岸氣氛的確有所改善。但這並不表示過去十五年來的互相猜忌已隨著江陳會,或者在此之前的蕭胡會與吳胡會而消失。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最近就警告說,「台獨」的「分離勢力」仍會繼續「分裂活動」,並聲稱「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任重道遠」。台灣則一直處在中國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尤其是中國彈道飛彈的陰影下。假如雙方有意減少猜疑,增進彼此間的了解,不能靠著某種「大談判」來達到,而是要藉由漸進、逐步的過程來完成,任一方在此過程中所採取的行動都不應引發實質風險,而對方的正面回應則又可進一步鼓勵交流動力。
如果北京與台北方面能就互動的目標產生共識,至少是非正式共識,那麼目前的互動過程也可能會成功。設定目標能讓雙方有同樣的焦點與目的感。在民主台灣,兩岸關係有明確目標,能讓民眾有評估馬政府表現的基準點。兩岸每次朝此目標成功邁進一步,就會讓雙方更有信心終能達成目標。
很顯然,兩岸統一並非此一目標:馬總統已經表明,統一不是他任內要處理的議題。這個立場在實質上與政治上都極有道理。解決兩岸根本爭議時的重重阻礙,絕非短期內可排除。此外,台灣民眾也尚未準備好對此議題凝聚共識。
減少軍事威嚇 才能增加互信
然而,雙方似乎已找出另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我自己稱這個目標為「安定」,也就是創造出一個讓兩岸在互不畏懼對方的情況下,能夠共存的互動環境。安定要從雙方各自公開保證無意挑戰對方的基本利益開始。安定還需要各種可靠的溝通與對話管道,例如目前已經恢復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對話管道(而且兩岸也應以兩會間的對話為最主要溝通管道)。透過兩岸在各種領域間擴大與深化彼此合作,安定才能成為具體形式。經濟領域上的安定最能迅速見效,但如果兩岸間的安定要能夠讓人信服和持久,就應該擴及國際空間與防衛等領域。如果能透過漸進過程全面實現,安定將使兩岸關係更容易預期,同時將顯著減少彼此對對方的恐懼。兩岸領袖也較不可能懷疑對方打算改變現況。他們也因此較無必要採取種種避險及嚇阻的政策,兩岸目前陷入不安的惡性循環就是這些政策所導致。
要使兩岸關係達到安定顯然是一項艱鉅挑戰,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報酬平衡必須公平。就算一方試圖提出保證,另一方仍有疑慮存在(這就是為何建立互信必須一步一步來)。雙方各有必須保護的利益。台灣將試圖保留中華民國為主權國家的主張,即使台灣會盡力避免以挑釁的方法來表達。的確,如果兩岸未能設法避免,主權問題將成為兩岸拓展並加深合作時的實際障礙。如何使兩岸間的降低互懼,進一步化為減少軍事上的威嚇,仍是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對北京尤其如此。雙方領袖必須確保核心政治支持者能夠容許其政策路線。馬必須維持中間選民的支持,同時不能完全孤立綠營選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則必須取得軍方將領的合作。
要平衡上述所有因素,對雙方領袖均非易事。對兩方來說這都是個全新挑戰。北京可能尚未理解到馬英九仰賴中國採取正向行動的程度,因為只有中國配合,馬英九才能確保他的政策議程在台灣內部獲得足夠支持。但雙方已從過去十五年的經驗中學到教訓。他們已親眼見識過互懼的深淵。他們似乎已經理解到,抓緊當前的策略良機所能帶來的好處。不論未來還可能面臨多少困難,至少他們已經有了好的開始。(國際新聞中心俞智敏譯)
(卜睿哲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