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國艦國造上路 國艦認證系統應同步建立
海軍現役成功級巡防艦(資料照,記者朱沛雄攝)
記者羅添斌/特稿
蔡政府推動潛艦、巡防艦等「國艦國造」政策,政府投入的跨年期預算經費,估計至少四千億元以上,面對如此大量且具系統性的造艦計畫,國內卻欠缺相關的專業檢驗及認證能量,這對「國艦國造」政策,可說是美中不足,並非適切的規劃及發展。
從官方已公布的數據來看,在海軍造艦計畫中,高效能艦艇後續案(沱江級軍艦量產案)第一批將要建造三艘,預算一四四億元;兩棲船塢運輸艦一艘,預算金額六十二億元;快速布雷艇四艘,金額九億元;新型獵雷艦六艘預算為三五八億元。
光是這四項造艦計畫的金額就已超過五七三億元,加上金額更加龐大的「新一代巡防艦建造案」、「潛艦國造案」、「新一代主戰艦案」,預估未來十五至二十年間,軍方對於「國艦國造」政策就要投入四千至六千億元以上。
六千億商機 盼帶動台灣國防產業
面對如此龐大的國防計畫,國防、經濟、科技等部會應該共同思考並且檢視,如何將這個國防計畫發揮出更大的產值及效應,有效帶動台灣國防科技研發、產業合作,達到強化國防安全的目標。
目前台灣龐大的造艦計畫環節並不完整,欠缺的是對造艦工程中的檢驗及認證能量,無論是對水面艦還是潛艦而言,軍艦結構強度、抗爆力度、飛彈發射時的抗爆焰承受程度、軍艦運作時的噪音值、電磁防護與校正能力等,都需要由專業單位進行檢驗、並予以認證,才能徹底維護軍用艦艇的安全。
軍方過去的軍艦籌建計畫,有的是向美國採購二手軍艦,有的是委由國外建造生產,部分則在國內自行建造,由軍方進行各項測評後接收運用。
也正因為過去的國艦國造規模不大,政府並未建立軍用艦艇的檢驗及認證系統,但在面對未來如此龐大的造艦計畫時,蔡政府卻未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同步規劃要如何建立「國家級」的檢驗及認證系統能量,顯示決策過程未盡周全。
政院日前聽取國防部及經濟部對於「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的專案報告,有關國防產業釋商及與民間合作部分,經濟部將在獲政院核定後對外公布,讓國艦國造等政策進入新的階段,政府決策階層此時應回頭檢視相關計畫的完整性,及早規劃建立「國家級」的檢驗及認證系統能量,才能讓國艦國造計畫發揮更多倍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