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院辦民意研討會 霍守業:人民意志就是一種國防力量
國防安全研究院今舉辦「與民意對話,國防民意變與常研討會」,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致詞。(翻攝自國防院直播)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國防安全研究院今舉辦「與民意對話,國防民意變與常研討會」。 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致詞表示,國防是國家安全保障,但國防與國軍需要堅強的民意支持才能發揮功能。人民的意志本身就是一種國防力量,國人有充分認知,意志集中、力量才會集中,由認知轉為支持、支持轉為力量,讓國防日益壯大。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院)自2021年起,委託政大選研中心執行專門針對國防議題的「台灣國防安全民意調查」,透過資料積累與科學化分析方法,為學界與政策圈提供民調資料。國防院今邀請學者專家與意見領袖,以實體和線上形式召開研討會,以上述資料為基礎發表多篇研究報告,就台灣民眾的防衛意識、兵役制度轉型和民意間的關係、國防政策溝通策略等議題交流討論,也以「善用民力強化全民防衛」為題召開圓桌論壇。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南阿拉巴馬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吳冠昇和聖湯瑪士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副教授葉耀元共同發表兩篇報告,探討烏俄戰爭和美國政要訪台對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Willingness to fight against China)影響。
以烏俄戰爭前後民調數據為例,2021年9月和2022年3月數據相比,報告發現,烏俄戰爭之後台灣民眾的戰爭支持度平均並沒有顯著上升,但有兩極化變化,意指原本溫和的願意變成非常願意、溫和的不願意變成非常不願意。報告進一步分析,兩極化來源一是來自性別,亦即女性支持度下降;二是來自政黨,個人政黨支持顯著影響戰爭支持意願,民進黨支持者的戰爭支持度顯著上升,國民黨、無黨、小黨的支持度顯著下降。陳方隅建議,就政策而言,當知道最會被影響的族群之後,應進一步設定政策宣導,強化我國國民自我防衛決心。
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分享說道,中研院社會的「中國效應」研究也有類似的調查,結論上有所呼應。陳志柔提到,2021年到2022年最主要的外在事件包括俄烏戰爭、美國強化美台關係、中共軍演威嚇等,在這三方面影響之下,國際社會挺台聲量遽升、國際能見度提升,但資料顯示,台灣民眾抗中保台的自我防衛比例,並沒有上升、反而有微幅下降。陳志柔判斷,這初步顯示台灣保守綏靖傾向有鞏固和些微增加,是需要繼續觀察的點。
德州休士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由民調解析台灣的國防意識,諸如對國防預算態度等等。翁履中提到,美國前防長艾斯培日前訪台時講的三個重點,國防預算的提升、後備動員和徵兵,都會影響民眾生活方式、也會讓台灣民眾自我防衛意識提升。他分享,美國這邊期待的就是看到台灣自我防衛的提升,華府這邊很多討論是「守護民主不是無價」,台灣自己要思考,是不是願意面對這樣的呼聲。
至於政府方面,翁履中建議政府讓資訊完全流通,「讓台灣民眾面對現實,就能做實質的準備。台灣不需要安慰和安撫,台灣只需要實話就可以做好準備」。翁履中強調,我們看到太多正能量,但台灣面臨的問題是需要有更多軍事背景的專家,真正地告訴我們台灣的戰略想定是什麼,這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國防院也扮演重要角色,讓民眾知道該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