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威權象徵處置33.2% 促轉會:國防部積極程度待改善
在威權統治時期,蔣介石以最高統治者身分建立威權統治體制、破壞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分權制衡,以及透過威權體制侵害人權。其兒子蔣經國參與並繼承威權統治,以黨國體制進行社會控制及侵害人權,已被促轉會列為「威權統治者」。(圖由促轉會提供)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行政院促轉會公布「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轄管威權象徵」處置進度,依最新統計結果顯示,扣除慈湖保存的兩蔣塑像,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共計1546處,其中兩蔣塑像及遺像966個、命名空間580處。已處置者計300個,已同意處置者計214個,兩者合計進度達33.2%,後續將由未來承接機關持續推動處置。
促轉會指出,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所規定的「威權統治者」,應符合「威權時期的統治者」、「破壞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建立威權體制者」、「利用威權體制侵犯人權者」三個要件。在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統治者,符合此三要件者有蔣中正、蔣經國。
促轉會提及,過去威權政府透過代表兩蔣的種種符號、圖像,由國家行政力量從上到下,以教化與規訓的方式,規範全民永懷紀念,進行政治造神。同時,威權政府更在特定紀念日舉行對塑像致敬與獻花等官方活動,反覆強化全民崇仰的集體記憶。
另一方面,威權政府也曾將破壞蔣中正塑像的案件視為「為匪宣傳」加以判刑,或視為潛在的叛亂行為、進行各種偵查的案例,意即在當時,不存在對統治者不敬的空間。長期以來這些象徵物件,潤物無聲地影響台灣社會對政治領袖的理解與想像,影響至今。
促轉會質疑,各中央機關處置威權象徵進度,已處置者僅占11.3%,待協商比例高達72.4%。究其原因,為教育部、國防部、退輔會處置進度嚴重延宕所致,三部會轄管的待協商者即占中央機關威權象徵總數66.7%。
促轉會批,國防部因重複登錄減列3處,轄管總數從260處更正為257處,並因眷村營舍改建、移入倉庫等因素,現已處置者共計5處,突破以往零處置的紀錄。但整體而言,作為全國轄管數量最多的單一機關,國防部並無具體處置規劃,積極程度仍有待改善。
據統計,退輔會已處置者為3.0%,已同意處置比例從6.1%升至9.1%,並已公開說明不再新增,逐步減量;教育部已處置及已同意處置合計比例提升至15.8%,但教育部轄管158個處威權象徵,有87處、半數以上的轄管學校,持續以「待成立銅像處理委員會」的理由回報,3年多來仍無具體的處置規劃。
此外,中央部會財政部、法務部、交通部、勞動部、衛福部及海委會等6部會,其轄管數量雖不多,均已全數完成處置。考試院及立法院已積極研提處置方案;總統府轄管威權象徵4個皆位於兩蔣陵寢,非促轉會優先推動處置的威權象徵樣態,列入未協商。
促轉會表示,將於任務總結報告提出精進法制工具的政策建議,並由承接機關接續完備。一、明定主管機關權責,包含調查、研究、統計,對各類威權象徵分類提出處置建議,追蹤審核威權象徵處置情形並予公告。二、處置仍以移除、改名為原則,轄管機關擬以其他多元方式處置時,應依主管機關所定原則擬定計畫,報主管機關核准。
並規劃,三、威權象徵的處置作法經適當配套,得不受文資保存或空間計畫法制限制,適度簡化處置流程。四、主管機關與個別轄管機關就處置作法遇有爭議時,就中央各機關間、中央地方間爭議,分設處理機制以免懸而不決。五、各機關應限期檢討涉及威權象徵之相關法規措施;涉及威權歷史的文化資產公告內容,亦應於期限內補充修正。
促轉會強調,處置威權象徵非為抹除任何政治人物事蹟或否定過去歷史,而是站在台灣民主化的現在,與過去威權遺緒進行對話,打破過去由上而下的政治崇仰、被決定的共同記憶、單一化的都市空間性格,以及封閉的歷史詮釋,以建立未來共同生活的基本價値。
促轉會指出,在台灣平均每23.4平方公里有一個威權象徵。(圖由促轉會提供)
全台公共空間威權象徵遍布學校、營區、辦公廳舍、照護醫療機構、觀光休憩場所、公共集會場所。(圖由促轉會提供)
中央機關及地方政府回覆促轉會未處置威權象徵理由千奇百怪,例如有某一單位自認蔣介石銅像不具威權象徵意義,「中正」是位於校園正中央、非人名,待取得捐贈者同意等。(圖由促轉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