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批新式身分證有資安風險 籲在野黨勿放行預算
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李柏鋒(左起)、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何明諠等人15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立法院在野黨團於臨時會應堅守晶片身分證預算,同時希望民進黨團不應枉顧人民基本權利受侵害的風險,草率通過預算。(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黃欣柏/台北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今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出,國民黨、親民黨及時代力量等3黨團在立法院臨時會協商總預算案時,均針對內政部所提新式晶片身分證(eID)4億2千萬預算提案全數刪除或凍結,除呼籲在野黨團堅守提案,也呼籲民進黨團不應罔顧人民基本權利受侵害的風險,草率通過相關預算。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何明諠指出,針對eID的預算,國民黨團本次提議全數凍結,而親民黨團、時代力量黨團則提議全數刪除,這顯見eID的風險問題未解已是各界共識,呼籲在野黨團堅守提案,勿向行政機關妥協。
何明諠並批評,立法院在去年5月及9月已安排過兩次eID專案質詢,在該兩次質詢中,許多在野黨立委及部分民進黨立委都針對我國法律在個資保護及資訊安全的不足之處提出質疑,並認為必須透過修法才能降低風險,但面對這些質疑,行政院與內政部卻始終強調現行法律規範已足,不願多做解釋。敷衍立法機關的意思明顯,打算蠻硬闖關的姿態更是毫不可取。
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柏鋒以1998年行政院研考會的國民卡計畫為例指出,當年已完成招標程序的國民卡計畫,在民間團體和立委的連署壓力下暫停實施,當時領銜發起連署的正是現任民進黨立委柯建銘,而柯當時的訴求之一就是訂定法律規範。
李柏鋒強調,目前國發會不斷宣稱晶片身分證是身分識別鑰匙,可以開啟政府的數位服務,但使用這些服務後衍生的數位足跡如何刪除、資安防護教育在哪都不知道,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先前曾對台北市國中、小裝設悠遊卡自動販賣機的個資安全提出質疑,並認同北市府訂定專法予以規範,「為何換成eID,立場就轉彎了呢?」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副會長涂予尹表示,法院的立法權及預算審議就是監督行政團隊最直接的工具,eID的應用層面廣泛,其可能衍生的資訊隱私爭議早已超出「戶籍法」範圍,若不修法或立法,顯然難以符合大法官釋字第603號的意旨,此外「個資法」欠缺專責中央主管機關,也亟待修法改造。
台灣永社秘書彭至誠認為,目前「戶籍法」未規範到晶片身分證所涉的個資及隱私權,對於eID衍生資料可否使用也欠缺具體規範及審查基準,所謂的「法定程序」更是付之闕如,可能會有違反法律保留原則及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問題,此外中央印製廠再委外印製晶片身分證,也可能衍生金鑰重製、流出的風險,不但有害人民隱私權,也是台灣應對中國資訊戰必須思考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