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潭闢濕地惹議 林欽榮:社區霹靂啪拉、學者鬼叫鬼叫 就認了!
「台北水環境國際論壇」今舉行,由城市對話開場。(記者何世昌攝)
〔記者何世昌/台北報導〕北市府工務局今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北水環境論壇」,論壇由「城市對話」開場,由國外專家、學者及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等人交流經驗。林欽榮分享劍潭經驗,水環境不僅是工程問題,也需「社會適應」,劍潭收回改闢濕地,社區霹靂啪拉、學者鬼叫鬼叫,就認了,需要積極溝通、不能埋頭硬幹。
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分享北市經驗時指出,目前北市府工務局共有四大任務:水供給及水管理、總合治水、水岸活化及濕地營造。
林欽榮說,北市在「水岸活化」面向,長期以來做得不好,因為淡水河不像高雄的愛河穩定,淤積問題難解,但仍持續改善;另外,北市也要營造人工濕地,劍潭青年海外活動中心將收回來變更為濕地、位在松山路底的「永春陂營區」也將變更為濕地。
提及濕地營造,林欽榮強調,水環境不僅是工程問題,也需「社會設應」。林舉例,「劍潭收回來,社區、學者就霹靂啪拉、鬼叫鬼叫」;但話鋒一轉,他說,「鬼叫、批評,就認了!」,各界有異議就溝通,不能埋頭硬幹。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廖桂賢分享,香港的溪流環境與台灣環境類似,溪流因坡向大而急湍,香港政府祭出各種防洪設施,將小溪流地下化、大河流改為溝渠;但近年水體活化意識抬頭,去年香港特首進行施政報告時宣告要進行水體活化,並啟動啟德明渠、翠屏河等兩項河體活化計畫。不過,目前還在發展中,還沒有可稱得上國際典範的案例。
荷蘭世界三角洲國際聯盟副會長Ivo Demmers則說,一九七O年代起,荷蘭訂立嚴格法令,確保雨水乾淨無虞,除了可達到生態保育目標、也利於儲水,以面乾旱來臨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