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館150位受難者訪談紀錄 將陸續公布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人權館口述歷史成果發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上排右4)與政治受難者及文史工作者合影。(記者胡舜翔攝)
〔記者楊明怡/新北報導〕搶救歷史!據法務部資料,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時期,有約14萬人無辜被害,這些政治受難者多已八、九十歲,如何透過口述訪談填補官方歷史缺口,落實轉型正義,是人權館籌備處當務之急。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忘記。」台灣因為歷史真相紀錄始終欠缺,受害者找不到加害者,所以難以放下,很難原諒。
2011年底開始運作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除了保存景美、綠島兩人權文化園區外,重要工作之一,即在6年內完成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記錄。
在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蔡寬裕倡議下,過去1年半,籌備處訪問了關懷協會、50年代白色恐怖平反促進會、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等3團體150名受難者,記錄他們的生平、成長經歷、所涉案件、獄中生活及出獄後境遇,今日以5大冊裝訂本發表,未來將陸續公布於官網。
蔡寬裕說,歷史的真相分兩部分,一是官方檔案,更重要的是當事人的口述歷史。他用「搶救」形容積極進行口述歷史紀錄的急迫與重要性,主要是因為受難者年事已高且逐漸凋零,「其他的東西還可以補救,這些前輩走了就沒辦法補救了。」
歐陽劍華與張常美的生命故事在景美人權園區展出。(記者翁聿煌攝)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人權館口述歷史成果發表。(記者胡舜翔攝)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表示,明年將把口述史料上傳雲端,讓世人更加認識政治受難者生命歷程,促進台灣公民文化的自由開放與包容尊重。(記者胡舜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