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愛蘭橋下新石珠周邊 居民盼整頓

    埔里鎮愛蘭橋下重建的新石珠,常隱沒於雜草間。(記者佟振國攝)

    埔里鎮愛蘭橋下重建的新石珠,常隱沒於雜草間。(記者佟振國攝)

    2016/05/13 08:00

    〔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埔里鎮愛蘭橋下南港溪床原有的「石珠」,神似碼頭用以繫綁船繩的石碇,相傳有穩定地方之效,但九二一災後橋樑搶修時遭施工單位挖除,重建後,河床雜草叢生,新石珠也隱沒其中,社區居民盼相關單位整頓周邊環境,增設解說牌,讓年輕一輩了解在地歷史文化。

    重建已13年 籲設解說牌

    埔里盆地西側的愛蘭台地,從遠處眺望,就像一艘航行船隻,老一輩的埔里人習慣將台地東邊稱為「船首」,即愛蘭橋、醒靈寺一帶,西邊則稱為「船尾」,也就是在鐵山里一帶。文史工作者潘樵指出,早年愛蘭台地溪床上有枚巨石,作用就像碼頭邊繫綁船繩的石碇,有穩定船隻功能,也有安定地理風水之說,因此稱為「石珠」。

    可惜原有的「石珠」於九二一災後橋樑緊急搶修時,施工單位不明瞭其所代表的文化意涵而輕易挖除,經地方爭取,於民國九十二年重建,新石珠高三公尺、寬五公尺、地下一公尺,內部埋設十根鋼骨,抵擋水流沖蝕。

    愛蘭社區居民指出,新石珠已重建完成十三年,建議能在周邊設置導覽解說牌,讓年輕一輩與外地遊客也能了解「石珠」所代表的歷史與文化意義,至於愛蘭橋下游的南港溪堤防也陸續施工,呼籲水利單位也能重視水岸生態、景觀,避免「石珠」之憾再度發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