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部落玩有機 鎖定傳統作物

花蓮農改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蒐羅原鄉珍貴特色種原,並選定二十個部落作為重點輔導對象,期望穩定部落農產業發展。(記者王峻祺攝)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蒐羅原鄉珍貴特色種原,並採有機栽培技術,目前已盤點出宜花兩縣三十三個具有農產業發展潛力部落,並選定其中二十處作為重點輔導對象,期望穩定部落一級產業發展。
花蓮農改場協助原鄉部落農產業轉型,克服育種困難與資金缺口,擬定輔導步驟,依部落個別化需求,進行「行動教室」等客製化講習,今年光復鄉邦查農場成功研究出有機栽培技術、成立共同行銷平台,鄰近港口、靜浦及新社等部落,甚至培育出有機水稻,並帶入新穎生態農法,吸引年輕人回流,重拾農耕文化。
針對紅糯米、中草藥、野菜、紅藜及雜糧等原鄉作物,農改場投入研究有機栽培技術,試圖穩定部落一級農產業發展,並進行特色作物改良及食品加工,期望配合開發出休閒旅遊等二、三級產業。
高姓紅藜農民說,由於市面紅藜銷售管道不多,只能仰賴自產自銷,未來希望透過整體行銷平台,讓紅藜重新打入穀類市場,營造成花蓮特色雜糧作物,不僅增加原民收益,也能發展成小而美的有機農業。
花蓮農改場表示,部落文化隨著傳統作物復耕後更具價值,下一波將轉型為活力產業,帶動鄰近部落一起投入,達到原鄉農產業永續發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