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陣雨

臺北市 14-14 ℃

藝匠王保原、許漢珍 獲頒卓越市民

「廟宇結網」許漢珍(坐者左)、「剪粘大師」王保原(坐者右)昨日在市府接受卓越市民頒獎,藝匠大多憂心技藝無人傳承。(記者王捷攝)

「廟宇結網」許漢珍(坐者左)、「剪粘大師」王保原(坐者右)昨日在市府接受卓越市民頒獎,藝匠大多憂心技藝無人傳承。(記者王捷攝)

2015/11/05 08:00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台南無形文資是全國之冠,昨日兩位藝匠「剪黏大師」王保原、「廟宇結網」許漢珍獲頒市府卓越市民,雖然市府將藝匠列入無形文資是出自好意,但這些大師級人物,除了拿到一張獎狀外又能獲得什麼?引起藝文界議論,藝匠大多憂心技藝無人傳承,但市府對無形文資努力多年,目前眾多藝匠中僅有一位傳人。

文化局列冊的無形文資共有四十七項,其中有廿八位傳統工藝的藝師,不僅是六都之冠也是全國第一,王保原與許漢珍,都是在廟宇藝術界耳熟能詳的大師級人物。八十七歲的王保原說,早年他是跟著父親工作才會入行,雖然他不識字,但是剪黏是他的生命,甚至比生命還重要,即使他死後,他的作品還能被保留下來。

八十六歲的許漢珍昨日也駝著背到市府接受表揚,他一生共製作六十七座廟宇,去年獲得國家認證「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人間國寶全台僅八位,台南有三位,他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番豐功偉業對他來說,他謙虛的笑稱自己是為了「顧肚子」才踏入這行。

不願具名的藝文人士說,廿八位列入無形文資的藝匠,都是以傳統工藝見長,過去就曾在市場上有自己的一片天。只是隨著時代演進,傳統工藝成為文化一環,文化局應該媒介工廠、產業與藝匠的技術結合,不但能創造文化產業的價值,也讓技藝能夠傳承。

但文化局現在的做法就是把藝匠安排到學校,許漢珍也到成功大學教書,不過據了解,來上課的大多是業界人士,文化局也曾安排傳統藝匠結合年輕人的創意,做出所謂的「文創商品」,不過卻惹來藝匠抱怨,指稱部分的年輕團隊只是想打著傳統工藝的名號,替自己加值,卻學不到真功夫,但即使如此也不曉得該傳給誰。

文化局指出,目前計畫跟勞工局結合,透過就業專案,讓謀職者與藝匠長時間學習,希望能達到傳承的效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