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展 世貿塞爆 接駁車白搭
〔記者洪敏隆/台北報導〕全球規模第二大的台北國際電腦展昨在世貿展覽館登場,與往常幾年一樣,大批計程車及自小客車湧向世貿周邊,造成信義計畫區車流擁擠;台北市交通局擬定抑制車流的方法全部破功,接駁車載客等無人,公有停車場調高停車費率,停車照樣大爆滿。
昨天上午尖峰時間開始,包括信義路、莊敬路、松壽路及市府路車流量都非常擁擠,甚至環東大道往市府方向車潮,也是走走停停,其中又以信義路衝擊最大,受到捷運施工圍籬影響,在莊敬路、市府路等路口都造成交通瓶頸。
台北國際電腦展主要參觀對象為國內外廠商,由於廠商代表前往都可以「報公帳」,大多數參展人士當然都選擇自行開車前往,或是搭乘計程車,以至於交通局雖開闢捷運市府站到世貿及世貿各展館間免費接駁專車卻「乏人問津」,上午很多捷運接駁車班次載客只有個位數,甚至還有掛零的窘境。
停車費調高 照樣客滿
此外,台北市停車管理處全面調高世貿周邊公有停車場一倍費率,希望能夠「以價制量」,但效果明顯不佳,多數停車場都在中午以前就滿場,甚至部分緊鄰世貿的停車場,還出現等候進場的車流,對交通也造成一定影響。
記者昨天上午從基隆、信義路口天橋觀察,過了上班尖峰時間,信義路往世貿方向車流量仍很大,且望過去一片黃海,每10輛車約有7輛是計程車;交通局官員觀察,計程車載客至世貿後,在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派駐警力站崗強制驅離下,並未出現滯留及違停排班,但多數空車還是留在世貿周邊,以緩行方式繞圈找生意。
交通局科長蕭昌邦表示,經濟發展與交通順暢很難兩全其美,但至少在道路面積不變、湧入4、5倍車流量的狀況下,每條道路行車仍能夠維持會動而非動彈不得,已經算達到預期目標,只能請民眾在展覽期間儘量改道行駛,多加忍耐。
廠商車隊遊街 雪上加霜
〔記者洪敏隆/台北報導〕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參展廠商宣傳較勁,部分廠商以車隊遊街方式在世貿1至3館間道路繞行宣傳,讓原本已經非常壅塞的世貿周邊交通「雪上加霜」;台北市交通局及交通警察大隊卻說,對於廠商此種行徑只能道德勸說,沒有有法令可以規範。
台北國際電腦展橫跨世貿3個展覽館,為不讓國外廠商代表遺漏任何一個展館,使商機平白流失,今年很多業者從展覽館內擴大到館外造勢;有的請穿著清涼的辣妹在人行道上熱舞、穿梭,有的組成腳踏車隊穿梭各展館,吸引駕駛人目光易肇事,或威脅行人安全,但都未比組成車隊的廠商,實際對交通造成嚴重衝擊來得大。
這些廠商將汽車車身全彩繪成品牌形象圖案,上面還插著旗子,以緩行方式不斷在展覽館間道路穿梭,每家廠商約有4至8輛車,有時因為車流擁擠,車隊被迫分散,前面車輛還會停下來「整隊」,對車流順暢造成極大影響。
在101大樓上班的王景義痛罵這些廠商「得了便宜還賣乖」、「難道還嫌這裡交通不夠亂」,他認為北市府不能夠一味呼籲民眾改道行駛,應拿出魄力維持秩序,不能放任廠商更加破壞交通的行為。
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長陳銘政說,雖然車隊遊行必須事先報備,但廠商車隊造勢只能視為類似遊動廣告車的行為,若未違反交通規則或變更車體、車身,無法取締。
不過,有法界人士指刑法185條「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壅塞陸路」是主要構成要件之一,今年初警方強制拆除阿羅哈客運在承德路場站時,客運車輛也曾以車隊方式繞行,警方即以該條依現行犯逮捕駕駛,當時是凌晨5時,都可視為壅塞陸路行為,世貿廠商行徑豈會不符合,只看警方敢不敢辦。
市府光說不練 問題難解
記者洪敏隆/特稿
世貿每逢大型展覽都會湧入大批車潮與人潮,尤其是「屬性」特殊的國際電腦展,湧入的車流量更是高出數倍之多,車流壅塞狀況每年都不斷上演,「塞車」已成為該項電腦展另一項重要的展覽特色,彷彿要讓外國朋友除了瞭解國內高科技有多發達,順便展現台北汽車業蓬勃發展?!
信義計畫區受限於道路面積等先天不良的條件,如何因應大型展覽帶來的龐大車流,必須有一套更積極、更有效的交通維持計畫,可是這些年來,除了路口加派警力站崗疏導,都是調高世貿周邊停車費率、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闢設捷運接駁專車等一成不變的作為,當面對不同屬性的國際電腦展,仍是「換湯不換藥」的上述做法,豈有可能不塞車?
每次世貿展覽塞車惹民怨,市府總是會開一堆檢討會,並提出一些改善辦法,但至今都是「紙上談兵」,從未付諸實現。例如世貿周邊道路單行配對、暫時關閉區內公有停車場、嚴禁世貿周邊上下客、管制車輛進入世貿周邊,甚至市長馬英九提出世貿展期間,對湧入信義計畫區車流收取擁擠費的構想等,沒有一項付諸執行。
交通局為自己光說不做找了很多原因,擔心單行配對會影響公私有停車場出入口動線及商場營運、或是怕封閉停車場會影響洽公民眾權益,說穿了就是沒有魄力、沒有擔當。
像這次有廠商以車隊遊街方式,加重世貿周邊交通負荷,交通官員只有一句管不著,等於變相鼓勵業者以相同方式影響交通,看在這次配合政策派專車接送的廠商眼裡,下次誰還願意配合市府政策。
交通管理下猛藥,勢必會引來反彈,但世貿周邊交通能否改善,已成為信義計畫區發展能否突破的重要指標,端視交通局有無決心「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