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藥妝店 老藥房漸凋零
位於福安里友愛街的「中泰西藥房」,早年大藥廠會與藥房簽約成為「良藥會」,並頒發認證標誌。 (記者黃文鍠攝)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位於友愛街的「中泰西藥房」,迄今超過四十年,店主王鏡彬當年是各大藥廠爭相合作的「良藥會」成員,全盛時期店內販售產品超過三千種;但受藥師法、全民健保等醫藥制度成型的衝擊,迄今店內產品剩下不到五百種,見證台灣藥房盛衰。
今年七十三歲的王鏡彬,從小就在西藥進口商打零工,耳濡目染下,對各大藥廠成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三十幾歲開始從事藥品業務工作,直到民國六十年左右,才在友愛街現址開店營運。
他表示,當時還不受藥師法規範,加上醫院比較缺乏,民眾生病習慣到藥房來拿藥,藥房普及程度有如現在的便利超商。友愛街上就有十幾家藥房,販售物品更是五花八門,除了一般藥品外,包括嬰兒尿布、女用衛生棉,甚至衛生紙都是熱銷商品,套句現在的台詞,可說是「貼心的好鄰居」。
在競爭的年代,有一套相當嚴謹的遊戲規則,當時各大藥廠會在每個區域尋找比較有口碑的藥房合作,稱為「良藥會」,並頒給特別的認證標誌;只要進到藥房的成藥,都有特殊暗記,如果賣給同業遭查獲,就會失去代理資格,相當嚴格。
由於王鏡彬素有口碑,當時有幾十家藥廠和他簽署「良藥會」;當年日本大正製藥的標誌是一隻老鷹,三共製藥則是一個小矮人騎在葫蘆上,相當有趣。
隨著大型藥妝店陸續成立,壓縮傳統藥房的生存空間,如今友愛街上已經快找不到藥房。王鏡彬感慨地說,自己四個兒子都沒有意願承接衣缽,雖然無奈,但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