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問河洛口訣漸失傳 甜湯老闆覓知音
柯得隆為保留老萬華在地文化不遺餘力,利用自家攤位店面當作小型文史館,尋找仍熟悉「葫蘆問」民俗遊戲的同好。(記者邱紹雯攝)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源自日治時期的民俗遊戲「葫蘆問」,是老一輩艋舺人的兒時回憶,最具特色的河洛語口訣已漸失傳,台北市華西街夜市小吃攤老闆柯得隆,為了保存在地兒時趣味,將自家攤位布置成小型文物館,尋覓懂得此趣的同好。
華西街老字號的甜品攤「阿猜嬤」,第二代負責人柯得隆在台北從事銀行業退休,返回老家接手祖傳生意,有感於萬華人口外移嚴重,年輕人對家鄉欠缺認同感,致力保存在地的常民生活記憶,盼能喚起更多人關心萬華文化。
攤位上陳列不少老照片,他也保留早年具有艋舺特色的童玩,「葫蘆問」便是其中一項。柯得隆說,「葫蘆問」目前尚存於彰化鹿港與艋舺兩地,早年盛行的年節民俗遊戲,類似「古早的大富翁」,以一張涵蓋47種圖形的螺旋狀紙板,由小朋友輪流擲骰子前進,最先抵達中心點的仙翁圖案即獲勝。
他說,「葫蘆問」遊戲中最具趣味的地方在於參與者以河洛語吆喝的特殊口訣,極富語言韻味,可惜懂得人已漸凋零。
「二驢、三矸仔(指葫蘆)、四乞丐、五雞、六貓、七槍賓(指呂洞賓)、八鯉、九遊(指漢鍾離)、十進、十一浸(指返回原點)…」柯得隆仍依稀記得部分口訣,也曾請教過耆老,拼湊出基本概要。
他說,葫蘆問的前進口訣是口耳相傳一代代所延續而來的,通常帶有吉祥、詼諧、俚俗的意義,不同圖案的排列組合會有不同的口訣。
他也說,「葫蘆問」是鹿港人的稱法,艋舺人大都稱「葫蘆運」,應是河洛語發音差異;他認為,改為「河洛韻」更為貼切,為此組成「河洛韻文史工作室」,一同欣賞河洛語發音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