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水師傅愛玩土 黃春貴陶醉 自建柴燒窯
水泥工出身的陶藝家黃春貴,憑藉著對泥土的了解與作粗工鍛鍊的體力,拼著三天三夜不睡覺看顧柴火,創作出柴窯燒作品」觀音瓶」。(記者林恕暉攝)
〔記者林恕暉/台北報導〕土水師傅出身的黃春貴(見圖,記者林恕暉攝),憑藉著對泥土的了解、天生的巧手與對陶藝的熱忱,自立建造台北最大的柴燒窯,更要熬三天三夜看火燒窯,才能製作出質感細膩、線條流暢優美的陶藝品。
穿著簡單的T恤、牛仔褲,挺著圓滾滾啤酒肚,黃春貴的外表憨厚誠懇,典型土水師傅的模樣,若沒人刻意介紹,一般人絕對想不到他是台北最大柴燒窯的主人,「勞動藝術家生命故事」一書作者劉永毅就說:「第一次見到黃春貴的人,大概很難將他跟藝術家這個名詞連在一起。」
家住台北草山的黃春貴,只念到國中二年級就出外工作,他做過板金工、水電工、木工,最後成為土水師傅,在某天下雨沒法工作時,老闆起鬨要大家做廟會舞獅的獅頭面具,黃春貴的巧手讓眾人驚訝不已,他的黏土模型也讓士林一帶的獅頭有了全新面貌。
在建築景氣下滑時,工作少的黃春貴卻因此有了創作的時間,他開始玩「土」,從電燒窯開始學做陶器,他說,剛開始「不是你在玩土,是土在玩你」,後來他慢慢地體會泥土的變化,成為玩土的專家。
玩陶藝玩出興趣後,黃春貴開始挑戰難度更高、卻更自然的柴燒窯,不同於電窯的電腦控制溫度,柴燒窯更必須挑戰對「火」的掌握,火痕跡產生的自然落灰,更是柴燒窯的精華,木頭何時丟?怎麼丟?都是學問,儘管每次燒窯需要三天三夜,但黃春貴不眠不休地投入,加上家住草山的地利之便,在友人的協助下黃春貴花了數十萬元,蓋了一座台北最大的柴燒窯。
黃春貴的作品線條優美,簡單中呈現古樸氣息,作品上的火痕更是迷人,但其中耗費的精力,卻令人難以想像,黃春貴說:「現在燒窯都是我自己看窯。」但三天三夜不睡覺不累嗎?黃春貴卻悠悠說:「前兩天還好,第三天累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