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匠師建竹籠茨 大小學員協力幫忙

2019/01/28 06:00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眾志成城,幫老匠師的竹籠茨趕進度!卅六位大小學員昨天一起到安南區,向七十六歲匠師李養學習,一起剖竹篾、編竹牆,協力搭建竹籠茨,用更直接的方式接觸早期台江地區居民「扛茨走溪流」的歷史。

「扛茨走溪流」是九十年前曾文溪流域居民走避水患的方法,在曾文溪水氾濫時合力扛起竹籠茨到安全的地方避難。李養為了讓年輕一代更了解這一段歷史,前年十一月開始,以古法打造一棟廿六坪的竹籠茨,過程完全不用釘子及鐵絲,僅以榫卯組接,不過由於人力有限,進度緩慢,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號召民眾一同來幫忙,除了有在地的南興國小師生參與,還有學員專程從台北南下參加。

學員們在為期兩天的協力造茨活動中,從取草、剖竹篾到編竹牆,讓原本僅完成約四成的竹籠茨,不僅鋪設好茅草屋頂,大部分的竹編牆也已到位,昨天下午並體驗傳統的塗牆工法,看到辛苦的成果,學員們說,「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很開心有機會可以參與。」

七十歲的張麗雲兩、三年前首次聽到「扛茨走溪流」,感到相當驚訝,此次特地從台北搭車到台南參加,親自體驗老祖先的智慧。在北部博物館服務的王生輝本身即對竹很有興趣,他說,過去以為現代化就是唯一的一條路,來了之後覺得要花更多時間向耆老學習,竹籠茨可能是適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方法。南興國小六年級的吳建昇、黃泓銘則對能實際看到課本上介紹的竹籠茨感到相當有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地方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