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傳統市場 成大生「模」說方向
研究沙卡里巴市場的陳立賢設計可拆解的鐵架,讓既有空間在夜晚可以獲得更多利用。(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七名學生,以東菜市、西市場等中西區七處傳統市場為主題,分別進行系統式的調查與研究,從歷史發展、使用現況,到提供發展新方向等,經由一個學期的深入觀察研究,呈現出與台南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市場樣貌,再藉由模型,發想活化的可能性,成果即日起至十七日,在永樂市場二樓展出,引起許多民眾好奇,研究報告也獲得不少好評。
「市場經營的不只有買賣,更是長久人與人的關係。」成大建築系大四設計market plus小組成員林士元、呂紹毓、張育銘、何旻儒、邱紹安、李侑霖、陳立賢,分別針對永樂市場、東菜市、水仙宮市場、復興市場、西市場、友愛市場、沙卡里巴進行研究,成果手冊的前兩頁,寫下他們觀察市場的印象,再介紹各市場的基本資訊,從建立迄今的歷史沿革,並以圖表搭配照片方式,說明各市場現有攤位的種類,以及市場的廿四小時、建築狀況、現況、觀察期間的軼事拼貼,最後則是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每位學生並以模型的方式,對活化市場提出建議。
指導老師黃若珣表示,市場與一個城市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從日治時期、國民政府到今天,影響周遭的街廓發展,同時也是另一種民眾集會的場所,是都市密度中很大的塊體,七大市場中,水仙宮、永樂、東菜市的利用率高,復興、友愛市場因人口外移,漸漸沒落,學生們的研究呈現現實的狀態又有創意發想,研究手冊的反應很好。
在活化建議部分,研究沙卡里巴市場的陳立賢,將成衣批發業者鐵架,設計成可拆解的兩件式,白天可以擺放衣服,晚上則可縮小收納空間,將原有空間提供給夜晚營業的燒烤業者顧客使用,小改變就能讓空間在夜晚獲得更多利用。
研究復興市場的何旻儒建議可以釋放市場無使用的空間,做為有興趣的年輕人生活、交流、試驗產品的空間,成為新攤販的育成中心,原有的攤商業者就是育成導師,提高市場攤區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