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娃娃機風潮再襲】解密!演變史知多少
潘建志/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圖片提供/潘建志)
記者胡琪俐/報導
達人出列
賴玉明/中華民國自動販賣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長期接觸夾娃娃機產業,希冀在全國聯合會努力之下,再造相關產業的一片春天。
潘建志/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主治憂鬱症、睡眠障礙、焦慮症、老年失智症、思覺失調症,本身也十分喜歡夾娃娃,對於相關起源頗有研究,曾上電視節目分享心得。
談到夾娃娃機源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潘建志提到,雛型可追溯於美國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怪手,後發展成小型遊戲機台,曾風行一時;後來流入日本,當地遊戲公司SEGA推出「UFO CATCHER」夾娃娃機,至今都還十分流行;台灣直到90年代,開始出現夾娃娃機台,不同於日本夾取物品處為「二爪」設計,台灣將日本的二爪改成「三爪」機台,目前台灣市面上多是三爪機台。
台灣夾娃娃機還有個特別的地方,每台都列有「保證夾取金額」,也就是即便不斷夾取失敗,累積至該金額時機台會顯示,使玩家獲得其中物品。中華民國自動販賣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賴玉明解釋,民國89年以前夾娃娃機被定義為電子遊戲機,需持有特許遊藝場執照才能經營,其後才逐漸發展成現今需標明「保證夾取金額」的版本,夾娃娃機此時也出現正式名稱「選物販賣機」,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
喜歡夾娃娃的族群,或許會注意到此風潮曾沉寂了一陣。賴玉明指出,台灣夾娃娃機的數量自民國89年來,約維持在20萬台,直到民國104年由於成本負擔重,業者開始轉向巷道發展,採用監視系統管控,又可全天候24小時營業;到民國105年,發展出從原來的無人店,轉變成由「場主」租下店面、找來夾娃娃機,再將店中機台分租給其他人,而這些租下機台的人被稱為「台主」,負責鋪貨、處理夾娃娃機,此商業模式大約於民國106年春節過後,出現快速成長的現象,全台灣累計總共約有45萬台夾娃娃機。
台灣吹起一股夾娃娃機風潮,不少年輕人也看準商機,從一般「夾客」搖身成為台主、場主,投入夾娃娃產業,甚至稱其為「微型創業」,在這個低薪時代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關於夾娃娃的心理狀態
明知道不需要夾娃娃機裡面的物品,或是直接至店面購買更划算,為何人們仍願意花錢挑戰?潘建志認為,「夾娃娃機裡的商品,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大家享受的是夾物過程,會讓人有點上癮!」門診中會碰上遊戲成癮、賭博成癮、購物成癮的案例,而夾娃娃也會給人「上癮」的感覺,對於操作者而言,從遊戲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享受物品從洞口滑落的時刻,是一種相當直接的回饋。
賴玉明/中華民國自動販賣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圖片提供/賴玉明)
有別於日本的二爪設計,台灣的夾娃娃機台多是三爪。(記者潘自強/攝影)
夾娃娃機台必須標明「保證夾取金額」。(本報資料照)
台灣再度吹起夾娃娃機風潮,吸引許多客人上門。(記者潘自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