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見茲卡病毒移入 孕婦感染恐生「小頭嬰」
我國出現茲卡(Zika)病毒感染首例,茲卡病毒的病媒傳播和登革熱一樣,都是藉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美聯社)
泰籍男子入境篩檢 確診感染
〔記者吳亮儀、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我國出現「 茲卡(Zika)」病毒感染首例!疾管署昨宣布,一名長期住在泰國,首次來台工作的泰國籍廿四歲男性,十日入境時篩檢出發燒,經檢驗確診感染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的病媒傳播和登革熱一樣,都是藉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症狀包括神經系統重症如腦膜炎等,及免疫系統重症如栓塞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白血球減少症等,嚴重者需插管接受呼吸器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助理教授莊定武指出,茲卡病毒麻煩的地方在於它可能和新生兒小頭畸形症有關,若母親懷孕時被叮咬,可能引發嬰兒小頭症。疾管署也指出,基於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發生小頭畸形症病例遽增,評估對孕婦恐有風險。
茲卡病毒目前在非洲、美洲、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都有病例與疫情,以中美洲與南美洲北部的情況最為嚴重。莊定武表示,茲卡以往案例很少,但近年愈來愈多,恐和氣候變遷有關。
下月舉行嘉年華、今夏舉行奧運的巴西,自去年十月起,已傳出至少三千五百起孕婦因感染茲卡病毒而生下小頭畸形症的疑似案例。此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十六日證實,一名去年五月在巴西感染茲卡病毒的婦女,日前在夏威夷歐胡島生下一名天生有缺陷的嬰兒,推測嬰兒很可能是在母體子宮內就遭到感染。
我提升中南美洲等地旅遊警示
我國首例的泰籍病患,本月從桃園機場入境後在發燒篩檢站被攔檢,做血液檢體時確認感染;據病患稱,他在泰國時就有發燒、頭痛等病徵,所幸經治療後、目前病患狀況穩定,在台灣的同事和朋友也沒症狀。
茲卡病毒感染即日起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若醫師發現類似個案應在廿四小時內通報。疾管署也提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疫情建議到警示(Alert),另亞洲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馬爾地夫六國目前亦可能有感染風險,且我國已出現首例自該地區移入病例,故將其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注意(Watch)。美國CDC十五日也對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的十四個國家與地區發出旅遊警告,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前往這些地區,最佳防疫方法就是避免病媒蚊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