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闢謠:反式脂肪有兩種 人工的才有害
民眾聞反式脂肪色變,食藥署在官網中闢謠,強調反式脂肪分天然和人工兩種,只有人工的才有害。(資料照)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七月起,無論天然或後天氫化,包裝食品若含有○.三公克以上反式脂肪就須標示。近日有不少相關報導,食藥署在官網的「闢謠專區」一口氣發布四則澄清,強調反式脂肪分天然和人工兩種,人工的才有害。
食藥署澄清,長期攝取「氫化過的」反式脂肪酸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天然的則沒有負面效果。前者比如塗麵包的油脂或烤酥油、人造奶油,後者可能存在於牛、羊的肉品及乳品等天然食品中。
牛、羊等反芻動物因為特殊的消化道細菌作用,會把牧草發酵合成部分的反式脂肪酸。有研究指出這些反芻動物來源的反式脂肪中,有一種為共軛亞麻油酸(CLA),並不具健康的負面效應。
食藥署強調,若擔心攝取過多反式脂肪酸,應減少攝取含氫化油脂的加工食品:餅乾、薯條、甜甜圈、洋芋片等油炸或烘焙食品。另也列出如奶精、人造奶油等食品,可能含有許多人工的反式脂肪。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說,最好吃天然的「食物」,例如蔬果、五穀等,少吃加工過的「食品」,可以減少攝取氫化過、較不健康的反式脂肪酸。
關於反式脂肪知識和七月後新措施,以及食藥署闢謠專區,可至官網(http://www.fda.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