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人腦器官 台日學者籲訂規範
台全球每3秒一人失智,台日學者攜手呼籲,針對可能解方的「類人腦器官」應予規範及保障。(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球超過五五○○萬名失智者,每三秒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約每十三人有一位失智者,八十歲以上約每五人有一位失智者,「類人腦器官」(brain organoids)是由人類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三維神經組織,為研究失智症等與大腦相關疾病帶來曙光。
廣島大學北醫大研究 登國際期刊
日本廣島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針對「類人腦器官」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論,率先提出應予規範及保障的研究,刊登於《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國際期刊。
日本廣島大學人社院教授澤井努(TSUTOMU SAWAI)主導研究,率先提出類人腦器官應被規範的五大層面,包括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及器官移植,最受爭議的問題是「人類大腦器官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會變得有意識」,主張應有更廣大深入的道德及法律探討,廣島大學研究團隊也將於今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在新加坡大學舉行研討會。
被實驗的系統若發展意識 恐生爭議
參與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李崇菱表示,「類人腦器官」可以模仿大腦,已有研究利用「類人腦器官」打造大腦器官系統,進一步研究學習、神經發展與疾病等機制,但被實驗的系統可能發展出「意識」也衍生爭議,法律制定往往落後於科技發展,加上當前AI人工智慧急速發展,更凸顯法律層面的不足。
類人腦器官 面臨法律及倫理挑戰
李崇菱說明,捐贈者可能因為捐獻腦細胞用於研究之後的發展及成果出現「所有權」糾紛,一旦「類人腦器官」被進一步移植至動物體內,甚至是人體內進行實驗研究時,將面臨法律及倫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