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新增罹癌估逾16萬人 國健署拚翻轉診斷期別/明年爭取68億癌篩經費 提升存活率
國健署明年爭取六十八億癌篩經費,力拚「翻轉診斷期別」,揪出早期個案。 (資料照)
〔記者邱芷柔、林志怡、林惠琴/台北報導〕蟬聯十五年癌症發生首位的大腸癌,在最新二○二一年報告被肺癌擠下退居第二位,但與肺癌早期診斷增加不同,大腸癌晚期診斷上升,乳癌也一樣。國內預估二○三○年新增罹癌突破十六萬人,「翻轉診斷期別」從晚期轉早期是提升存活率關鍵,國健署明年爭取六十八億癌篩經費力拚揪出早期個案。
大腸癌、乳癌晚期診斷增加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首次會議本週四登場,癌症防治是焦點之一。國人癌症發生前三名是肺癌、大腸癌及乳癌,國健署二○一七至二○二一年統計大腸癌和乳癌晚期診斷增加,大腸癌第四期從十七.二七%增至廿一.二五%,乳癌六.六一%增至八.一三%;肺癌則是早期診斷上升,第○期三.七%增至六.七五%,第四期四十九.○一%降至四十四.五四%,但晚期仍是大宗。
篩檢發現病例 逾半是早期
新冠疫後時代的癌症發生報告尚未出爐,但台大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大腸癌篩檢率、糞便檢查陽性大腸鏡轉介率均減少逾兩成,現在觀察大腸癌晚期病例仍有增加趨勢,正是延遲篩檢所致;國外早有模型推估延遲篩檢影響恐達五至十年。他並提到,二○二○年台灣大腸癌診治花費約一六○億元,篩檢投資卻僅二至三億元,但經篩檢發現的病例過半數是早期,僅約七%晚期,有症狀就醫診斷則逾廿%第四期,強化篩檢是當務之急。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認為,民眾警覺意識提高與檢查進步有助發現更多乳癌患者,雖不乏晚期個案略增,但近期早期病人有變多。
癌症醫學會理事張文震坦言疫後健檢、篩檢回溫,較多癌症個案「跑出來」,但這類病人通常非晚期。
二○二一年新發癌症逾十二萬人,今年上路的第五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預估二○三○年將達十六.四萬人。
現行癌篩經費每年廿八億元,國健署爭取明年成長至六十八億元,署長吳昭軍指出,盼藉篩檢增加找出早期個案治療,提升存活率。以大腸癌為例,二○二一年篩檢診斷九十三.八%第○至一期,尤其第○期占九十一.一%,五年存活率達九十三.四%,但非篩檢診斷多為第三、四期達廿七.七%、廿七.三%,五年存活率降至七十一.一%、十五.四%。乳癌篩檢診斷第○至一期四十三.七%,五年存活率更近百分之百。
推估至2030年癌症新發生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