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成固體再生燃料 稻稈變身生質能發電
稻稈擠壓為固體再生燃料,有效減少體積並提升安全性。(農業部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水稻是我國栽種面積最廣作物,過去許多農民收成後會用一把火燒掉剩餘稻稈,有空污之虞也恐引發火災,農業部台東農業改良場運用造粒技術,將稻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具有良好的淨熱值外,氯、汞、鉛等含量皆低於標準,鎘則未檢出,具有成為替代能源的潛力。
台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科長蔡恕仁表示,一公頃的稻田一年兩作收成後,通常可收穫約七萬兩千噸的稻穀,同時產生七萬兩千噸的稻草,目前多在採收後將稻草切碎就地循環再利用,但因為稻米的第一期、第二期作通常只會間隔約一個月,因此二期作整地插秧苗時,第一期的稻草並未完全於地下分解,容易引發窒息病等病害,影響水稻植株生育。
安全、易儲存運輸 深具替代能源潛能
為可活化再利用,台東農改場透過技術將稻草破碎、乾燥、製粒後製成再生燃料,熱值可達到每公斤三二九○千卡,符合固體再生燃料品質標準(大於或等於每公斤二三九二千卡),淨熱值為煤炭的五十六%,台東農改場表示,稻稈製成固體再生燃料後,體積大幅減少,容易儲存運輸,安全性也高,具有高度成為替代能源的潛力,未來配合區域性農業剩餘資材處理中心設置,可廣泛應用於區域型的生質能發電。
稻草本身富含有機質,蔡恕仁表示,除了將稻草製成固體再生燃料之外,也在台東關山鎮輔導循環場域,用稻草捆包機處理每期作約三百噸的稻草,這些稻草可以提供作物如菇菌類等的栽培覆蓋,或也能編織成稻草蓆或生活用品等,讓稻草有更多元的利用,也希望讓農業資材盡可能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