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天

臺北市 17-19 ℃

中山大學成功研發電解海水製氫量產技術

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右)領軍的研究團隊研發「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可望量產製氫核心的催化劑,有助於大規模製氫的可行性。(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右)領軍的研究團隊研發「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可望量產製氫核心的催化劑,有助於大規模製氫的可行性。(中山大學提供)

2024/05/28 05:30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邁向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氫氣(又稱綠氫)成為綠色電力再生能源的利器,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研究團隊發表全球首例「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其獨特綠氫技術有望鏈結大規模生產,讓高雄西子灣成為尖端電解海水製氫技術的起源地。

減少碳排放與儲能利器

研究團隊指出,利用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所產生的氫氣,是減少碳排放與儲能的利器,但二○二三年全球綠氫產能僅○.七%,最大的困難之一在於缺少能大規模生產的原型技術。

陳軍互表示,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大幅超越學術研究等級的產氫量,機體搭載多個水電解元件,可對海水與一般水體進行水電解製氫,最高氫氣產量可達實驗室等級元件的百倍以上,確立了大規模製氫的可行性,若能成功取用海水並且長效地轉換成氫氣,四面環海的台灣,將能逐步擺脫能源依賴進口的束縛。

突破大規模海水製氫困難

陳軍互說明,團隊在室溫室壓下,可以利用業界公認為準量產技術雛形的「捲送方式」來量產製氫核心的催化劑,每小時產出約五m×○.二五m的催化劑,代表有機會可以接上自動生產線,以較低成本、生產速度快來取得成品。

該機的運轉功率已超過商用基礎需求的千瓦等級門檻,同時配備無線遠端操控人機介面,防空機運轉的安全裝置等設計,呼應未來大規模場域佈建的海水製氫需求。

全球大規模海水製氫的困難,主要面臨氯氣有毒、海水腐蝕等兩大技術問題,大規模水電解會對催化劑造成極大的剝離壓力,團隊獨有技術「酸性氧化還原輔助沉積法」是有效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有助實現全球永續發展的目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