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精準醫療/AI分析數據 助腦科學研發與醫療
長庚醫院「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112年2月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可精準診斷隱性腕舟狀骨骨折(紅框處),及時治療避免關節炎器官壞死。(國科會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國科會推動精準醫療的前瞻科研,不少學校、醫院等機構團隊成效卓著,包含透過生醫巨量資料的轉譯,分析肺癌、大腸癌與腦中風影像等,提供個人化精準醫療,以及透過AI輔助生物標記與疾病風險評估等,台灣更加入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跨國合作計畫,鎖定腦科學研發創新。
前瞻科研 學校醫院表現亮眼
國科會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楊台鴻表示,高齡化的臨床需求為當務之急,但台灣醫師總額管制,需導入智慧科技因應,國科會正推動「台灣智慧醫療創新加值」,盤點研發並由專案辦公室法規輔導及商業規劃,加速創新智慧醫材模組與落地應用。
輔助8家醫院
收集分析臨床生醫資料
楊台鴻舉例,國科會一一○年起補助八家醫學中心收集國人重要疾病臨床生醫資料,包含基因資料、醫療影像、數位病理及電子病歷等四類並與國際接軌,至今年三月底收案五八三二例,囊括肺癌、大腸癌、乳癌、中風、失智症等,以大數據實現個人精準醫療,深入分析、預測疾病發展、改進療法等。
而AI可助醫生更快識別病理圖像、基因變異和生物標記變化等,楊台鴻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開發「中風影像評估平台」,九十秒內判斷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準確率九成,加上「腦部灌流掃描成像智慧分析系統」找出腦死體積與可挽救區域,去年搶救一名八旬急性腦中風患者,僅少量腦組織受損,大幅降低死亡風險。
另,楊台鴻說,美國國家衛生院是國際腦科技研究重鎮,主導「The BRAIN Initiative 2.0」計畫,台灣已有十一個團隊加入,前年十二月、去年跟今年皆有會議與實質合作。
至於再生醫療方面,楊台鴻指出,國科會從一一一年執行「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發展新興技術、改善細胞治療產品,未來待「再生醫療法」通過後,將加速促進尖端研發與產業發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開發「腦中風診斷平台」,可以提供急性腦中風治療的輔助判斷,在識別可挽救的腦組織和輔助急性缺血腦中風病例的治療決策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圖片中提供了有關腦血流量、體積和傳輸時間的寶貴信息。(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補助前瞻生醫技術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