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溫少雨 PM2.5、臭氧濃度略升

環境部監資司長謝炳輝說明,近8年各污染物濃度大致呈現下降趨勢,其中PM2.5年平均濃度整體改善幅度達3成以上。(記者陳嘉怡攝)
空品不良天數比率下降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環境部昨日公布今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各污染物濃度、空氣品質不良天數比率呈下降趨勢,但相較去年,細懸浮微粒(PM2.5)及臭氧濃度卻上升。環境部表示,這與今年氣溫偏高、降雨量少且風速弱有關,明年將啟動的「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持續改善PM2.5及臭氧。
環境部監資司長謝炳輝說明,空氣品質不良天數比率由一○六年的十五.一七%,今年降到六.三五%。但今年PM2.5和臭氧的年平均濃度都較去年略升,PM2.5從每立方公尺十二.四微克上升至十三.八微克;臭氧從廿九.一ppb(十億分之一)上升到三十.六ppb。主因為今年降雨少、風速弱,PM2.5不易擴散,而環境風場多吹東風加上高溫穩定的氣象條件,讓臭氧容易生成。
環境部大氣司長張順欽提到,今年的臭氧八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為九十八站日,較去年的八十四站日稍增;但前三名臭氧八小時濃度最大值,則從去年的一二一.七ppb下降到今年一○三.八ppb。
明年啟動第2期空氣污染防制
張順欽表示,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的目標是一一六年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公尺十三微克、中南部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十五微克;臭氧八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相對一○八年的三一○站日,改善比率須達八成。
不過,今年PM2.5年平均濃度已降到每立方公尺十三.八微克,一一六年目標十三微克,被質疑減量幅度太小。張順欽解釋,空污改善已有成效,未來減量愈來愈難,每立方公尺要再減○.八微克是個挑戰,會持續推動汰換老舊車輛、港區船舶使用岸電等措施,提升空氣品質;臭氧方面,持續控制臭氧前驅物生成,削減VOC和氮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