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及時介入 遲緩兒很快就趕上/ 發現孩子異常 可就醫評估再轉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
近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人數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每月開放六、七十個名額,常在月中就用完,有些憂心的家長主動表達希望聯合評估。該院副院長曾頌惠表示,其實疫情期間因缺少環境刺激造成的發展遲緩,只要增加學習經驗,很快就會趕上來。
根據衛福部說明,發展遲緩兒童大多數成因不明,僅約廿%至廿五%可找到原因,例如腦細胞分化異常、先天代謝疾病、染色體異常等。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異常的現象時,可先就醫諮詢,經評估疑似發展遲緩會通報轉介中心進行個案管理,再依個案狀況轉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聯合評估,後續安排療育資源。
以語言發展為例,新光醫院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復健科醫師謝如蘭指出,出生六個月時,面對成人發出聲音、講話,通常會看一下。如果都不看或眼神飄走、甚至一直哭;或是一歲仍未出現「咿咿呀呀」的音、被罵也沒反應;或是兩歲詞彙量不到五十至一百個,例如「抱抱」、「謝謝」等用語都未出現,詞彙量也不見進步;或是三歲無法講出簡單的三、四句話,停留在「媽媽、抱抱」,說不出「媽媽抱抱我」一個完整句子等情形,都建議求診諮詢。
經過早療 一半以上會進步
曾頌惠說明,兒童發展有一套標準化工具評估,臨床上會視個案再調整,但大原則為落在同齡後面五至七%為遲緩、七至十五%為臨界遲緩。聯合評估需要動員較多跨科別醫療團隊,釋出名額有限,目的在於找出發展遲緩個案及早介入,因此通常先經由兒童發展檢核表與問診評估篩選真正需要的人。
曾頌惠提到,以經驗來看,經過早療,一半以上會進步,甚至追上一般小孩,約四成進小學前仍稍微不足,後續學習需要教育支持。
謝如蘭強調,大腦可塑性很強,零到三歲及時介入、調整環境刺激,可加速回到正常曲線,家長不必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