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蘆竹頂社慶福宮 大廟包小廟
頂社慶福宮的福德正神神尊在小廟內,其餘三尊神尊安座在大廟內。(記者周敏鴻攝)
〔記者周敏鴻/桃園報導〕桃園市蘆竹區坑子里頂社慶福宮創立於一八四二年間(清治時代道光廿二年),約一公尺高的小廟,主祀福德正神,坑子溪休閒農業區推動協進會監事藍金財說,一九六○年間有人擅自請來武財神、土地公、文昌帝君等三個神尊後,他的父親藍文達被福德正神託夢諭示「廟內位置被佔據」,便號召鄉親在小廟外圍另建大廟,將三個神尊安座大廟內左側地面,形成「大廟包小廟」景象,傳為佳話。
接地氣小廟 181年歷史
林口台地的坑子溪流域早年曾是平埔族坑仔社的生活範圍,清治時代漢人移墾至此,以農耕為主要經濟活動,並以石板搭起頂社慶福宮初貌,迄今有一八一年歷史,香火不斷。
議員張桂綿說,慶福宮庇護今坑子里一到三鄰居民,福德正神安座在接地氣的地板上,與其他廟宇供奉在神桌上或神龕裡不同,她第一次來參拜時,曾因神尊位置低,而詢問「這要蹲著拜拜,還是站著拜拜」?其他信徒妙回「我都是跪著拜,比較有誠意耶」。
藍金財說,父親經福德正神託夢,號召地方人士出錢出力,於一九六九年在小廟外增建大廟,解決福德正神「位置被佔據」的情況,也讓另三個神尊有容身之處,後因小廟門楣標示的廟名隨歲月而斑駁、模糊不清,前坑子村長林振富任內取了別名「廟中廟」。
二○一九年,藍金財發現大廟出現磁磚剝落、地基下陷等損壞,再度號召信眾募資八十餘萬元重建大廟,重新描繪清楚小廟廟名,並將廟名改回「慶福宮」,仍保留「廟中廟」偏名,寫下地方信仰文史兼容並蓄的一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