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治療皮膚藥物過敏 死亡率減半
患者王小姐(左)和徐先生(右)分享藥物過敏發病歷程,感謝醫師細心治療。(記者林彥彤攝)
〔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台灣一年有近百例致命性的皮膚藥物過敏病例,常見且嚴重的是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SJS)和毒性表皮溶解症(TEN)。長庚醫院昨天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實證利用生物製劑可有效降低一半的死亡率,該成果已刊登在國際「臨床研究期刊」。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系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指出,針對SJS和TEN患者,過去常使用的治療方式是全身性類固醇,但發現對死亡率沒有顯著改善,且若病人有感染、消化性潰瘍或高血壓等併發症,常會造成惡化。另一種治療方式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但價格昂貴,也無法有效降低死亡率。
患者王小姐分享,發病時,她先接受類固醇治療,不料傷及全身器官,曾引發敗血症和腎衰竭,雖然後來症狀得以控制,但現在仍有氣喘、肺部纖維化等後遺症。
長庚研究團隊先找到致病的致命蛋白「顆粒溶解素」,之後再嘗試利用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治療。鐘文宏說明,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科技術研發的抗體藥物,會和患者體內的蛋白質對抗致命蛋白。
長庚研發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長庚自二○○九年開始,收募九十六位患者做臨床試驗,結果證實,該療法較類固醇治療,降低一半的死亡率(生物製劑死亡率八.三%;類固醇十六.三%),且患者可縮短皮膚癒合的時間、降低腸胃道出血的嚴重副作用等。
五十二歲徐先生服用抗癲癇藥物後,出現全身小紅疹、眼睛黏膜潰爛等過敏症狀,所幸及時確診並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經四、五天後症狀緩解,現無後遺症。
鐘文宏補充,常見引發過敏的藥物,包括神經及精神藥物、降尿酸藥物、抗生素及止痛藥等。另外,幼童除了藥物可能引起過敏外,病毒及黴漿菌感染也是重要誘發因子。
他表示,如果用藥後發現有喉嚨痛、發燒、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等症狀時,就應立即停用,並及時就醫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