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無人機商機 學者:利基點+法規要到位
人載具應用多元,國際間舉凡救災、農用、勘災,都有無人載具的影子。(本報資料照)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無人載具應用多元,國際間舉凡救災、農用、勘災,都有無人載具的影子,學者表示,台灣發展無人載具產業是勢在必行,不過想在市場上與美國、中國等國際大廠分一杯羹,必須找到市場利基點切入,更重要的是,國內法規一定要儘快跟上腳步。
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蘇木春表示,目前美國和中國等地無論在農業、倉儲、個人娛樂或是軍事用途上,都能看到無人載具的影子,不僅節省人力成本,中國因幅員廣闊,有些由於地理因素無法抵達的地方,也能使用無人載具,如勘災、送貨等。
蘇木春說,無人載具商機龐大,光是中國無人機製造公司大疆就吃下全球七成的無人機市場,各國也有各自發展領域,如中國和澳洲在農業應用上非常有心得,杜拜最近則朝向發展小型無人機供個人娛樂使用。
可從特色、操控品質著手
蘇木春指出,台灣的硬體實力足夠,尤其在無人機控制的關鍵零件上有發展潛力,產品須做到有特色,例如控制能力、飛行速度和傳輸品質都是著力點。
交通大學資工系講座教授林一平也認為,台灣在製造電子零件方面很強,加上政府在推AI(人工智慧),是很好的助力,可惜的是,台灣法規遲未跟上腳步,做不到人手一機。
科技部前瞻司司長楊琇雅表示,台灣在無人載具的投入,確實仍有進步空間,大國資源多,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場不對稱的仗」,但要找到有力的點切入,像是針對小城市或道路擁擠狀況,可以在系統或感測部分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