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4年!稀有「美人魚」再現台灣 宜蘭漁民捕獲野放儒艮影像曝光

時隔94年,稀有物種美人魚再現蹤台灣,宜蘭漁民捕獲活體儒艮曝光。(漁民提供)
首次上稿 13:06
更新時間 18:17
〔記者王峻祺/宜蘭報導〕印度太平洋儒艮被視為是傳說「美人魚」原型,過去遭人類大量捕殺等原因,目前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入「易危」物種,台灣更標註為「滅絕」,1931年曾有正式捕獲紀錄,時隔94年,今年3月25日意外在粉鳥林定置漁網現蹤,漁民捕撈活體後野放,珍貴影像曝光震驚海洋學界,被中研院研究員譽「美麗神話再現台灣!」
宜蘭陳姓漁民25日一早前往粉鳥林定置漁網作業,在箱網內收網捕撈漁獲時,發現疑為一頭「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當下並不知情是易危物種,為延續牠的生命隨即野放,並全程紀錄回傳漁業觀察員,不料影像輾轉流出後,讓學界大為震驚,證實就是日本等國極其重視的珍稀「美人魚」捕獲定置漁場位置距離岸際僅約800公尺。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說,日治時期曾有過儒艮捕撈紀錄,1986年則是擱淺紀錄,遺體送往台灣博物館典藏,之後台灣本島及離島就都沒有相關紀錄,尤其這次是活體捕撈前所未聞。
「傳說不再是傳說,美麗神話再現!」他說,昔日自己為了研究溫馴儒艮,還親自到日本呂宋島海域觀察2頭個體,但潛水許久最終也僅看到「分岔」尾鰭,未見真身全貌,如今宜蘭漁民捕撈活體,可說是極其罕見,加上影像充足相當珍貴,將會引起海洋學者重視,重新投入研究,相信也會受到日本高度關注,因為追蹤儒艮是日方重要研究方向。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說,據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資料,台灣捕獲儒艮正式紀錄可追溯到1931年在屏東恆春,並被製成標本,近代史確實許久未有儒艮活體被捕撈紀錄,如今現蹤台灣海域,讓海洋學界相當驚喜,推測可能是生活在沖繩群島一帶的個體,隨著洋流、食物而來。
他說,儒艮是海洋哺乳類動物,海牛目儒艮科的草食性海生動物,外型與海牛很像,差異就在海牛擁有「球狀」尾鰭構造,儒艮則是魚類般的「分岔」尾鰭,因以海草為食,主要生活於淺海的海草床生態系,棲息於斯里蘭卡北部、東南亞及日本沖繩群島一帶,因物種稀有,台灣現有資料並不多。
儒艮游動緩慢、個性溫馴,成體一天需要的海草攝食量,大約為30至40公斤,除習慣單獨行動,也會組成小群體移動,因肉可食用、提煉成油,以及皮膚能製成皮革、骨頭用於雕刻,昔日不斷遭人類大量獵殺,導致族群數銳減,加上海洋環境受干擾、棲地減少及天災等影響,成為瀕危物種生物。

宜蘭陳姓漁民在定置漁網內捕撈到活體印度太平洋儒艮。(漁民提供)

印度太平洋儒艮罕見現蹤台灣海域,被漁民捕撈後清楚記錄下活動狀況。(漁民提供)

被漁民收網捕撈到的印度太平洋儒艮生命狀況良好。(漁民提供)

被宜蘭漁民捕撈的印度太平洋儒艮活體生命狀況良好。(漁民提供)

被宜蘭漁民捕撈的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漁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