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芝蘭的故事特展 呈現士林發展軌跡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現場導賞。(圖由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林承鴻/台北報導〕為讓民眾認識士林在地文化,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自即日起至2025年1月5日止,舉辦「士子如林:八芝蘭的故事」特展,邀請士林庄文史工作室簡有慶老師共同策畫、蒐集士林地區在地文史資料,並以地圖、照片、史料、生活器物、影音等展品呈現,展覽每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
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士林舊名「八芝蘭」,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的活動範圍,清領時期開始,自中國福建漳州及泉州兩地的居民來到此地開墾,並以「士林平原」為核心,逐漸成為周邊聚落重要的商貿中心,至日治時期亦為當地重要的行政中心,至今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蹟與傳說故事。
本次展覽共規劃有,八芝蘭與士林八景、清代文人的諧音梗:「士林」地名的由來、士林最老的「芝蘭街」、士林三大廟介紹、士林VS艋舺:清代漳泉械鬥的故事、六氏先生與士林國小、芝山岩上的石佛、「天母」跟外國人有關的地名、「士林的百年老店」等展區介紹。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表示,士林地名的由來,一般都是說因為清代當地讀書人甚多,文風鼎盛,因此被說是「士子如林」。然而,在士林慈諴宮內,昭和12年(1927)的〈士林慈諴宮神農宮兩廟改修誌〉中提到:「安政六年己未,先民卜地下樹林開拓新街,稱霞樹林,後更美其名曰士林」,意思即是現在士林的新街一帶,舊稱「霞樹林」,後來改為較典雅的稱呼「士林」。
而全國年紀最老的國小士林國民小學,前身為明治28年(1895)於芝山巖惠濟宮內設立的「芝山巖學堂」,之後歷經數次更名,包括明治31年(1898)的「八芝蘭公學校」,以及大正10年(1921)的「士林公學校」,明年將邁入創校130年,現場也展示了《士林國小日治時期校歌》影片,和「八芝蘭公學校」的石碑相片。
芝山巖惠濟宮提供的台北四國八十八番石佛香爐。(圖由台北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