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9萬噸流哪去?6百件僅2件標示美豬 消基會質疑洗產地
消基會今天公布市售進口豬肉產地調查。(記者吳亮儀攝)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從2021年開放美國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後,至今已累計約2.9萬公噸美國豬肉進口。消基會多次質疑市面上幾乎找不到美豬、質疑洗產地。消基會今天(29日)再公布調查,統整市售6百件樣品中,僅有2件產地是美國的豬肉,質疑有洗產地嫌疑。
主管機關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自2021年起便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合作執行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稽查計畫,至今年7月已完成查核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共計26萬2969件次,查獲97件標示不符規定,都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處,裁處金額共計321.6萬元;經統計,26萬餘件次中,標示美國豬肉者計2461件次,佔比為0.9%。
消基會今天舉行記者會,並指出截至今年7月26日止,自美國進口的豬肉及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腱、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共5213噸,在進口量排名第3名。但本次調查發現,僅有「打爆豬韓式燒肉吃到飽」家餐飲業表示有使用美豬,而另一項標示美豬產品者則是進口的韓國製「Lotte午餐肉」,質疑這麼多進口量的美國豬肉流向哪?
自2021年1月開放萊豬進口後,食藥署公布的數據皆顯示萊克多巴胺的檢出數量為零,但消基會質疑,對於消費者較有疑慮的美國豬肉流向一直都不明確,也多次被質疑洗產地的可能性。
消基會重申表示,政府機關應堅守清楚標示產地的立場,維護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情權,切勿將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目前有法規規範,仍出現流向不明、洗產地、標示不全或未標示等問題,若全面取消產地標示,恐為台灣的食安埋下隱患。
消基會也呼籲,應加強查核產地標示的正確性,相關屠宰證明應該要更重視時效的查驗,並提供消費者主動查詢進口豬肉流向的管道,以建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藥署豬肉儀表板統計進口豬肉。(消基會提供)
消基會調查市售豬肉商品。(消基會提供)
消基會調查市售豬肉商品。(消基會提供)
消基會調查市售豬肉商品。(消基會提供)
消基會調查市售豬肉商品。(消基會提供)
消基會調查市售豬肉商品。(消基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