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雙流溪攔砂壩「降壩」打通 食蟹獴驚喜現身

雙流溪原本高達五公尺的攔砂壩,如今採生態共榮方式,將正中央降低7.3公尺,與溪床大致相同高度,(記者陳彥廷攝)

雙流溪原本高達五公尺的攔砂壩,如今採生態共榮方式,將正中央降低7.3公尺,與溪床大致相同高度,(記者陳彥廷攝)

2024/07/05 21:53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林務局時代於屏東縣獅子鄉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雙流溪興建攔砂壩,近40年過去,整治溪水為主的工法不符生態永續概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在防砂壩損壞後推倒「高牆」,讓河川縱向生態連結更暢通,日前還發現有食蟹獴覓食、取水。

雙流溪攔砂壩歷經多年颱風豪雨侵襲,結構物老化損壞,林保署藉著補強工程延長結構物使用壽命的同時,進行降壩工程,還引進新興的魚道工法,減輕魚類洄游阻隔,增加河川縱向生態連結。

屏東分署在降壩後,在附近架起自動相機,果然在夜間捕捉到食蟹獴出沒覓食、取水身影,官員透露,若是未降壩,原本「三面光」整治方式,壩體對食蟹獴就是一堵無法翻越的高牆,現在將中間降低到接近河床高度,上、下游和左、右岸原本如同兩個世界,終於減少阻隔。

屏東分署指出,原本的攔沙壩長達34公尺、高約7.3公尺,二度降壩後,最中央的5.5公尺寬已與原本河床幾乎同高,溪魚洄游阻隔降低,上下游生態連結重新接起,以最佳方案提供在旱季低水位時洄游魚類上溯利用,在減少水砂災害衝擊的同時,還能兼顧生態環境保育。

屏東分署也在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指導下設計管狀魚道工程,屏東分署指出,多年前整治為主而興建,現在朝生態與水環境共榮的水利工程模式施作,除了魚道,還有陸蟹攀爬繩及監測設施,進一步實踐整治工程與環境共存共榮。

管狀魚道。(林保署屏東分署提供)

管狀魚道。(林保署屏東分署提供)

雙流溪原本高達五公尺的攔砂壩,如今採生態共榮方式,將正中央降低7.3公尺,與溪床大致相同高度,(記者陳彥廷攝)

雙流溪原本高達五公尺的攔砂壩,如今採生態共榮方式,將正中央降低7.3公尺,與溪床大致相同高度,(記者陳彥廷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