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政大法律副教授劉宏恩:電信業者早就兜售資料 甚至可個人化分析

手機定位分析群眾爭議延燒數日,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發文指出,「各位的電信資料其實早就被業者浮濫對外提供了。」(翻攝自臉書;本報合成)

手機定位分析群眾爭議延燒數日,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發文指出,「各位的電信資料其實早就被業者浮濫對外提供了。」(翻攝自臉書;本報合成)

2024/05/31 19:16

吳裕堯/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近日在政論節目宣稱,可用手機訊號定位分析青鳥行動群眾的年齡組成,引發爭議。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發文表示,「各位的電信資料其實早就被業者浮濫對外提供了。」

「這幾天看到政府官員、立委和電信業者的說明,真是看到火冒三丈!」劉宏恩指出,現在還有這麼多人認為「只要去除姓名身分證字號就叫做去識別化,沒有違反個資法」,甚至還有電信業者稱,其提供資料只有「人群」、「人流」資料,根本沒辦法識別到「個人」。

「請問除了姓名和身分證字號,電話門號本身是不是個資?手機識別碼IMEI是不是個資?SIM卡的IMSI是不是個資?Android ID/Apple ID是不是個資?手機用戶所在位置和移動軌跡都已經精確到『經緯度』了,它是不是個資?至於電信業者辯稱只是『人群』資料,那你究竟幾個人以上可以叫做『群』,能被認為不足以識別出『個人』?」劉宏恩透露,三家電信業者全部都早已常態性地以自己用戶的通話、簡訊和上網及行動軌跡資料,對外兜售「大數據服務」,給許許多多的企業、廣告公司來比對出每個人的生活習性、上網記錄、消費習慣、生活圈和行動軌跡,「並不是只有給政府單位或針對大型人群集會而已」。

劉宏恩提到,並不是只有電信業者對外提供用戶資料做政治集會判斷用的時候,才有個資保護問題,卻認為它們常態性的大量對外提供給企業、廣告公司、觀光行銷部門使用,就沒有問題,更不應該以後者的常態性使用,來正當化前者的使用。

「我不管你哪一黨在執政,你任由電信業者可以這樣子濫用民眾的個資,甚至還鼓勵電信業者這樣子發展大數據經濟,你就是個不稱職甚且失格的政府」。劉宏恩直言,在野黨立委不要只遇到政治集會大數據才覺得有問題,也應該注意「電信業者對其他活動或民間企業廣告公司提供民眾大數據」是否有不恰當的地方。

劉宏恩強調,上述都是三家電信業者普遍在做的事情,並透露友人就是某電信業者大數據服務的購買者,拿來對特定消費者做「精準行銷」之用,同時附上出數張資料佐證,「千萬不要漏看到最後一張的左下角,電信公司特別對資料買主強調「不僅可觀察整體趨勢,亦可了解單一用戶,進行個人化分析」。

3電信公司均未評論劉宏恩說法 只說明「電信信令」爭議

中華電信表示,客戶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都受主管機關通訊傳播委員會的監督管理,並嚴格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電信管理法等相關法令規範,且已通過國際標準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O 27701及BSI 10012(個人隱私資訊管理系統)認證,有效而確實的保護客戶隱私及個人資料。

台灣大哥大指出,公司內部規定非常嚴謹、沒有與第三方公司合作、販售、提供資料的行為,且已經收到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來函要求說明,會依照程序配合調查。

遠傳電信則表示,一向恪遵「個人資料保護法」、「電信管理法」等法令規範,確保用戶隱私及個人資料安全,也提到遠傳「低碳城市大數據治理」解決方案是協助地方機關提升交通、觀光、零售等領域的發展,在大數據分析前即進行去識別化,資料都無法直接或間接識別任何人,所提供人流、輪廓分布等非個資數據供地方機關更有效的投入發展規劃,符合個資法及相關法令規定。

用戶相關資料鉅細靡遺。(擷取自劉宏恩臉書)

用戶相關資料鉅細靡遺。(擷取自劉宏恩臉書)

電信公司強調「不僅可觀察整體趨勢,亦可了解單一用戶,進行個人化分析」。(擷取自劉宏恩臉書)

電信公司強調「不僅可觀察整體趨勢,亦可了解單一用戶,進行個人化分析」。(擷取自劉宏恩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