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提高公糧價反害農民賺無錢 農業部朝擴大契作獎勵增加農民收益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國民黨於14日結合民眾黨挾立院多數,強行將公糧收購價每公斤提高8元逕付二讀,最終決議由國民黨立院黨團於1個月召開協商,公糧價提高8元國庫每年將支出增加百億元,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提高公糧價只會讓米價大跌,不贊成提高公糧收購價,將透過鼓勵米商和稻農契作方式,並讓加入契作的稻農可分潤更多,實質保障稻農收益。
由農業單位基層人員做起的陳駿季去年9月代理農業部長,今年520總統賴清德、閣揆卓榮泰上任後真除,他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節目訪問,對於公糧收購議題表示,我國50年前實施公糧收購政策的時空背景是為鼓勵生產,讓更多農民種水稻,但我國對稻米需求量減少,國人每年每人平均食米量從1981年超過90公斤,現在只剩不到43公斤,加上國內稻米產量7成由民間米商收購,3成繳交公糧,提高公糧價雖會增加當年度農民收入,在農民搶種後供給增加,但需求未增下,甚至國人吃米量逐年遞減下,民間收購價就會減少,將時間拉長到3、5年,對農民並非最有利。
國內稻米栽種面積約26萬公頃,全球唯一還在實施稻米保價收購的國家僅剩我國,也就是不論稻米品質好壞,都是以每公斤含烘穀等費用26元收購,收進來的公糧米在倉庫放數年後,最後只能以飼料玉米價格(目前每公斤約8元)販售,該制度未來到底要如何繼續?陳駿季表示,近年農試場、農改場都培育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稻米品種,希望透過政策配套,讓農民改種品質更好的稻穀品種,也不排除未來會規定繳交公糧的稻米品種。
陳駿季進一步指出,未來會鼓勵稻農轉向更多契作生產,很多農民種稻後不知道米要賣給誰,最後都只能繳公糧,將擴大契作集團產區方式,確保農民種出的稻米有銷路,也會設計一套新的方式,讓配合契作的農民可拿到更多分潤。
國內完全未繳交公糧的稻穀產區,都採取集團生產模式,花東與西部有機或產銷履歷米等都是以契作為主,相關稻米面積已有3萬公頃,農業部最新擬定並向政院高層報告的方案,據了解就是擬朝鼓勵業者擴大稻米集團產區面積方向進行,規劃若稻米契作面積達2成,每公噸的契作稻米獎勵將增加2萬元,且這些獎勵業者必須轉換並回饋給契作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