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保有成 山羌、水鹿族群大幅度增加
山羌出現的相對頻度8年來增加近4倍。(林業保育署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農業部推動多項保育政策,國內的野生動物族群數量顯著提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日)表示,經8年於所屬國有林區透過自動相機監測得48萬多張照片,山羌出現的相對頻度(OI值)成長近4倍,仍為野生保育類動物的水鹿則成長近3倍,今年林業保育署將討論是否調整水鹿保育級別。
林業保育署自2015年9月,開始在國有林地區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近年委託屏科大教授翁國精、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建男、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協助,在不同海拔區域擴大增設相機,已有387處監測樣點,能長期監測中、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族群變動情形,經8年共累積影像1億2400多萬小時,並拍攝得到48萬多張有效照片。
林業保育署表示,透過照片可分析野生動物的相對豐富度,入鏡前10名的野生動物分別為山羌(287,957張)、獼猴(54,359張)、鼬獾(48,389張)、松鼠(18,470張)、白鼻心(15,731張)、食蟹獴(12,334張)、水鹿(12,146張)、野山羊(10,371張)、野豬(6,700張)、麝香貓(6,264張),但因相機主要拍攝地面活動的動物,會低估獼猴與松鼠相對豐富度。
林業保育署指出,生動物的相對豐富度和其趨勢的長期變化,是保育決策的科學依據,2019年就依據數據調降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保育等級,當時曾有民眾認為若調降可能危及族群,但從最新數據可知,這3種動物的族群仍呈現增加趨勢,山羌OI值從2019年的19.4,2022年增長至31.4;台灣獼猴OI值由3.85增長至5.43,白鼻心OI值由1.26增長至1.33。
本身是保育類動物,也是原民傳統狩獵物種之一的台灣水鹿OI值也呈增加趨勢,自2015年的0.61增加到2022年的1.79,林業保育署組長羅尤娟表示,從出現位點可看到原生活在中高海拔為主的水鹿,已往中低海拔移動,推估可能是因數量增加,導致原棲地不足從往下移動;隨數量增加,是否可能會調整水鹿等級?羅尤娟表示,都會定期依照科學調查數據檢討保育類名錄,今年也會討論,若有專家提出應調整水鹿保育等級意見,就會討論。
林業保育署也宣布,自今年起將再大幅增設自動相機點位,使野生動物的長期監測能從國有林地區擴大到全台淺山丘陵與平原地區。
水鹿族群往中低海拔擴散。(林業保育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