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1個適合燉飯米品種誕生 「花蓮26號」超彈牙
花蓮區農改場副研究員黃佳興培育出國內第1個適合燉飯的品種「花蓮26號」。(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受飲食習慣變遷影響,台灣人對義大利燉飯的喜好逐年增加,為讓燉飯料理也有在地品種可選用,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歷時7年培育台灣第1個適合燉飯料理的品種「花蓮26號」,烹煮後有義大利稻米的Q彈口感,已技轉給民間,預計年底大眾就可買到。
依農業部統計,我國自2014年每年都從義大利進口超過百噸的義大利米,甚至一度進口量高達222噸,而進口的義大利燉飯米多為Arborio和Carnaoli兩種品種,隨國人食米量下降,且進口米碳足跡高,花改場於2016年決定投入培育在地適合燉飯品種,母本選擇義大利米品種「Vialone nano」,父本選擇可抗病蟲害的台東30號,成功培育出「花蓮26號」,培育該品種的副研究員黃佳興表示,花蓮26號具有燉飯追求的「Al Dente(彈牙)」口感又可吸湯汁,且米粒大又有高比例心白。
黃佳興進一步指出,花蓮26號可兩期作,第一期作的生育日數約123天,每公頃產量可達5500公斤,第二期作生育日數約114天,每公頃產量約4500公斤,目前年產量已有約3公噸,就他了解,都已被國內餐廳訂購一空,若一般民眾在超市通路要買到,可能最快要等到今年底,價格部分,希望有機會可接近現在進口義大利米平均每公斤2百元的價格。
因花蓮26號品種母本來自義大利米,黃佳興表示,二期作的溫度更適合花蓮26號生長,因此二期作的花蓮26號品質比一期作更佳,而花蓮26號較國內梗稻品種具有三高一低的特性,包含千粒重較高、心白發生率較高及直鏈澱粉較國內稉稻品種較高,而里程數則比義大利進口到台灣船運需走1.5萬公里相比,目前在花蓮種植的「花蓮26號」送到台北僅需278公里。
花蓮26號除可做燉飯,花改場場長楊大吉表示,還很適合做飯湯、披薩、粒粒分明的黃金炒飯等,
「花蓮26號」目前已技轉給民間3家廠商,其中2家原本是進口義大利食材的廠商協億公司、聯采企業,1家則是富里鄉農會,廠商表示,希望不僅可以在國內推廣,未來也希望能出口到國外。
花蓮26號的母本為義大利米品種「Vialone nano」,父本選擇可抗病蟲害的台東30號。(記者楊媛婷攝)
花蓮26號已技轉給國內3家廠商。(記者楊媛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