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魯斯十幾年前曾訪台 傳授量子點技術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魯斯十幾年前曾訪台。(路透)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國化學家巴旺迪(Moungi G. Bawendi)、布魯斯(Louis E. Brus)和俄羅斯固態物理學家埃基莫夫(Alexei I. Ekimov)等3人,表彰其發明「量子點」與合成等貢獻;台灣學者分享,布魯斯10幾年前曾訪台,其高大謙虛但思路敏捷,當時就知其具得獎實力。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國內學者評析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郭俊宏指出,3名得主促成奈米材料蓬勃發展,其貢獻是發明並合成「量子點」,可讓材料縮小到100奈米之間,並達到釋放可見光效應。
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培菱表示,自己指導教授以前就在貝爾實驗室,當年找來布魯斯研究無機材料,因貝爾是美國電信公司AT&T成立的,當年電話久了都變黑色,便希望布魯斯等人研究能否用無機材料做出不同顏色的電話,且在光線下幾十年都不變色,當年該實驗室就發現無機材料的顏色跟尺寸有關,而布魯斯也帶著巴旺迪,兩人算師徒關係,最後巴旺迪透過加熱等條件,合成出很漂亮的「量子點」,讓無機材料發光,延伸後續諸多應用。
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周必泰表示,有機材料設計染色,從紅橙黃綠藍靛紫,大概要合成2年,但量子點只要控制不同尺寸,就能發出不同顏色,過程只需40、50分鐘,現今已用在顯示螢幕叫QLED,太陽能電池的塗料也在發展,生醫領域則待毒性較低的無鎘量子點研發。
另,周必泰回憶,10幾年前台大物理系辦理研討會,曾邀布魯斯來台演講,記得他長得很高大,演講卻非常謙虛,宛如托福考試般一個字一個字敘述量子點原理,雖然其話不多,但思路卻非常敏捷,確實是人才,而當年演講現場爆滿,眾人也都斷定布魯斯一定會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遲早問題。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說,這是諾貝爾首度頒給量子點相關領域,今年得主貢獻在於找到將奈米粒子升溫又瞬間降溫的控制方法,將量子點顏色控制很好,並可大量製造。
但周必泰說,量子點技術台灣程度仍落後,如國外已經靠QLED賺大錢,國內仍保守僅3、4家公司投入,但其已奠定單分子螢光研究,也是未來光電產業甚至半導體產業的矽光子光導領域基礎,生醫方面也有相關發展。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俄3名學者,其得獎領域是「量子點」,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周必泰就拿出該材料,在黑暗中可發光,現今已應用在顯示螢幕上,發展出QLED(量子點顯示器)。(記者吳柏軒翻攝)